废水中乳化油类不易相互粘聚上浮的原因

摘要: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乳化油类废水处理尤为棘手。乳化油类废水中的油珠难以相互粘聚上浮,导致废水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乳化油类废水处理尤为棘手。乳化油类废水中的油珠难以相互粘聚上浮,导致废水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一、废水中的乳化油类特性

1.乳化油类成分

乳化油类废水中的油珠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具有一定的非极性特性。

2.乳化油类粒径

乳化油类废水中的油珠粒径较小,一般在0.1~10微米之间。

3.乳化油类稳定性

废水中的乳化油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难以自然分解和上浮。

二、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1.两亲分子组成的表面活性物质

废水中的乳化油类不易相互粘聚上浮,主要是由于水中含有两亲分子组成的表面活性物质。

2.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作用

表面活性物质的非极性端吸附在油粒内,极性端则伸向水中。这种吸附作用使得油珠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三、双电层现象及其影响

1.油珠界面负电荷的形成

在水中的极性端进一步电离,导致油珠界面被包围了一层负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双电层现象。

2.双电层现象对油珠的影响

(1)提高粒子的表面电位:双电层现象使油珠表面电位增大,增加了油珠之间的相互排斥力。

(2)阻碍细小油珠的相互兼并:增大了的电位值阻碍了细小油珠的相互兼并,使油珠难以聚集成较大的油珠。

(3)影响油珠向气泡表面的粘附:双电层现象使油珠向气泡表面的粘附能力减弱,进一步降低了油珠的上浮速度。

四、乳化油水稳定体系

1.稳定体系的特点

由于双电层现象的存在,乳化油水成为稳定体系。这种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油珠粒径小,分布均匀。

(2)油珠表面电荷高,相互排斥力大。

(3)油珠与气泡之间的粘附力弱。

2.稳定体系的影响

乳化油水稳定体系使得废水中的油珠难以相互粘聚上浮,增加了废水处理的难度。

现阶段我国多用物化手段来处理含油脂(动植物油)废水,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1、隔油池

2、化学沉淀接高效沉淀池

3、气浮除油

4、AB法污泥吸附等

这些手段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将油脂出去,仅是将油脂从污水中转化到污泥(化学污泥和生活污泥)中,油脂的本质并没能改变。

油脂是有甘油结合3个脂肪酸构成,甘度分解油脂专用菌能够把3个脂肪酸与甘油的结合切断,并且分解油脂专用菌能够向外分泌能分解油脂的脂肪酶,而油脂分解酶在最后阶段能被细菌作为营养成分吸收,进入新陈代谢过程,而降解油脂与水中的BOD、COD与部分氨氮。

废水中的乳化油类不易相互粘聚上浮,主要是由于水中含有两亲分子组成的表面活性物质。这些表面活性物质在油珠表面形成双电层现象,提高了粒子的表面电位,阻碍了细小油珠的相互兼并,影响了油珠向气泡表面的粘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乳化油水成为稳定体系,导致废水中的乳化油类难以相互粘聚上浮。

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废水处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添加破乳剂,破坏乳化油水的稳定体系。

调整废水pH值,降低油珠表面的电荷。

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分解废水中的乳化油类。

强化预处理工艺,降低废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含量。

通过以上措施,有望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实现乳化油类废水的有效治理。

来源:小范的科学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