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女士的母亲57岁,在2025年1月中旬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咳嗽症状,在咳嗽期间,她还偶尔会感觉到乏力以及胸闷。2月初,白女士的母亲到楼下诊所打针治疗,治疗了3天后还是没好。于是,白女士就带着母亲去了医院挂号并拍了CT。
白女士的母亲57岁,在2025年1月中旬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咳嗽症状,在咳嗽期间,她还偶尔会感觉到乏力以及胸闷。2月初,白女士的母亲到楼下诊所打针治疗,治疗了3天后还是没好。于是,白女士就带着母亲去了医院挂号并拍了CT。
CT室的医生看过片子后,表示情况很严重,告诉白女士不用取片子了,直接挂急诊就行。然而,当天呼吸科的急诊号已经挂满,无奈之下,白女士只好挂了胸外科的号。胸外科医生看了CT影像,说白女士母亲的胸腔内全是积液,左肺已经停止工作了,气管也被挤压至右胸,必须马上住院。
于是,白女士的母亲住进了胸外科的病房,开始引流积液,并把积液送去检测。住院第二天,积液的检测出来,虽然没有检测出癌细胞,但有几项指标偏高,医生结合CT影像,高度怀疑是肺癌。
住院前三天,白女士的母亲每天都能自主排出1000毫升左右积液,可从第四天开始,便不再有积液自主排出。住院第六天复查CT,显示白女士母亲的体内仍有约1000毫升积液,于是上了胸腔引流瓶,又排出1000毫升积液,前后共计排出积液大概4000毫升。
住院一周后,白女士的母亲做了增强CT,结果显示左右肺都有多发实性结节和结节影,医生怀疑是肺内转移。住院第十三天,白女士的母亲做了肺部穿刺。穿刺之前,白女士的母亲吃得香,精神也好,还能跟白女士下楼散步,可穿刺后一个星期精神都不好,还开始咳血,吃不下东西。
住院第十七天,白女士的母亲被确诊为肺腺癌4A期,也就是肺癌晚期。住院第二十天,白女士的母亲出院,同时把病理标本送去做了基因检测。出院前,医生曾建议在等待基因检测结果期间做一次化疗,但白女士的母亲并不愿意,最终决定就带着积液袋子出院。
回家后,白女士母亲的精神状态不错,吃喝正常,每天在屋里锻炼,一直没出门。回家第三天晚上,白女士的母亲没睡好,出了一夜虚汗。回家第四天,积液穿刺口出现了像脓一样的白色组织液,白女士带母亲去楼下诊所看医生,医生表示并无大碍,用碘伏消毒后换了纱布就让白女士的母亲回家了。
此后,白女士的母亲继续在家住了3天,到2025年3月4日,白女士的母亲才重新住院。入院第一天,抽了2管血,给穿刺的伤口换药,积液袋也被取下,又重新做胸水检测。当天下午,胸水检测的结果便出来了,还是显示没有癌细胞。
同时,当天基因检测的报告也出来了,显示有靶点,这让白女士多日阴霾的心情总算有了一丝慰藉。但是,当天晚上,主治医生就和白女士说,白女士母亲的基因靶点多,耐药性差,别人吃靶向药可能几年才耐药,而白女士的母亲或许半年左右就会耐药,靶向药治疗效果可能不会太好,让白女士做好心理准备。
接着,重新住院的第二天,白女士的母亲母亲做了脑核磁、下肢血栓彩超和全身骨扫描的检查。当天,脑部核磁的检查结果就出来了,万幸是没有脑转。医生推荐白女士的母亲吃第三代靶向药伏美替尼,同时,当天晚上有个医生告诉白女士,白女士的母亲有机会去武汉进组治疗。
医生说,进组之后吃药和检查都是免费,一个组是服用上市的三代靶向药,另一个组是三代靶向药加ADC药物,目的是测试加上ADC药物治疗后的耐药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是否会更好,白女士的母亲既未吃过靶向药,也未接受过治疗,且目前头部没有转移,等明天看看骨头是否转移,如果转移就能进组。
白女士内心十分纠结,不知该如何抉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白女士才决定如果符合条件,就让母亲参加测试组。因为白女士咨询了武汉那边的医院,得知一组是口服奥希替尼,另一组是口服奥希替尼加新药,即便最差的情况,保底也能吃上奥希替尼。
接着,重新住院的第三天,白女士的母亲做了全身骨扫描,当天骨扫描结果出来,也没有骨转移,白女士在心中不住地感谢菩萨保佑。第五天,白女士的母亲终于拔掉了抽积液的管子,出院了。
然后,当天下午,白女士就带着母亲到了武汉,想看看能否进组治疗。结果,白女士的母亲在之前医院做的所有检查,武汉的医院都不认可,全部要重新做。重新做检查用了9天时间,结果意外查出白女士的母亲还患有甲状腺癌,属于双原发癌,不符合进组条件。
于是,白女士的母亲只能回家吃药了,吃的是伏美替尼。医生曾建议在吃药的同时最好配合化疗,因为单纯吃靶向药容易耐药,而且效果不如联合化疗好。但目前,白女士的母亲吃药还没有几天,白女士还没有想好要不要让她母亲做化疗。
是只吃靶向药还是联合化疗好呢?
来源:中医关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