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马拉松跑者的大脑在赛后会出现髓鞘的暂时性减少,但两个月内可完全恢复。髓鞘是包裹在轴突上的多层细胞膜结构,富含脂质和髓磷脂。科学家推测,髓鞘可能在能量不足时为大脑供能,这一发现或为神经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3月26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马拉松如何改变跑者大脑:髓鞘或成大脑“备用能源”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马拉松跑者的大脑在赛后会出现髓鞘的暂时性减少,但两个月内可完全恢复。髓鞘是包裹在轴突上的多层细胞膜结构,富含脂质和髓磷脂。科学家推测,髓鞘可能在能量不足时为大脑供能,这一发现或为神经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对10名马拉松跑者(45-73岁)进行了赛前赛后脑部扫描。结果显示,大脑涉及运动、感知和情绪的12个脑区的髓鞘水平显著下降,但两个月后恢复正常。研究人员认为,大脑可能将髓鞘作为“备用能源”,在长跑消耗过大时提供支持。
研究未发现认知功能受损迹象,表明这种变化是暂时且无害的。研究人员推测,髓鞘的消耗与修复可能锻炼大脑代谢能力,甚至对健康有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该过程能增强大脑的髓鞘修复能力。
髓鞘损伤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相关,因此这一发现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线索。但研究样本量小,且依赖间接测量方法,未来需进一步验证。尽管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这项研究揭示了大脑在极端耐力运动中的独特适应能力,为神经科学开辟了新方向。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从禽类到奶牛:H5N1跨物种传播引发科学界担忧
美国农业部(USDA)一年前报告H5N1禽流感病毒首次感染德州和堪萨斯的奶牛时,这被视为罕见事件。然而,10个月后,美国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又相继出现奶牛群感染,表明病毒跨物种传播并非偶然。
科学家最关注的是病毒如何感染牛群及其传播频率。专家指出,了解这些机制对防控未来疫情至关重要。若病毒持续在牛群中传播,可能通过变异或重组获得人际传播能力,甚至引发大流行。有观点认为,美国需加强监测,并考虑为牛群接种疫苗,否则将陷入被动应对。
H5N1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2.3.4.4b分支,此前主要感染禽类。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H5N1均可感染奶牛乳房。但令人困惑的是,禽流感流行更久的欧洲却未报告牛群感染。分析认为,美国大规模跨州奶牛运输可能助长疫情扩散,而欧洲集约化养殖模式限制了传播。
病毒如何感染牛群仍是谜。有专家推测,可能通过受污染器械经乳房传播。但美国疫情溯源困难,首例发现滞后数月,内华达州病例因混合储存牛奶检测阳性,耗时数周才锁定源头。亚利桑那州因单农场检测迅速发现病例,但后续调查不足。
科学家警告,若无法有效控制,H5N1可能在牛群中持续传播并进化,威胁公共卫生。科学界建议建立农场储奶样本库以加速溯源工作。目前普遍认为,必须加强监测和深入研究,否则H5N1在牛群中的持续传播可能带来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这种病毒跨物种传播的现象,不仅影响畜牧业发展,更可能威胁人类健康安全。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无需强制喂食!科学家研发出制作“鹅肝”新工艺
鹅肝是一种由鸭或鹅肝脏制成的独特美食,以其高脂肪含量和细腻口感闻名。传统制作方法依赖强制喂食,但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动物福利的替代工艺。
来自丹麦和德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尝试在不添加外来成分的情况下,通过模拟鸭或鹅体内的自然代谢过程来复制鹅肝的质地。最初,他们尝试在肝脏和脂肪乳液中加入胶原蛋白,但未能达到理想效果。随后,他们改用禽类自身的脂肪酶处理脂肪,促使脂肪重结晶,形成与传统鹅肝相似的大型晶体聚合结构。
这一工艺步骤简单:获取肝脏和脂肪后,用脂肪酶处理脂肪,混合并灭菌即可。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结构与传统鹅肝一致,且气味相同。通过力学测试,研究人员确认其口感接近传统鹅肝,关键在于脂肪颗粒形成的“渗透簇”,能在咀嚼初期提供适当的弹性,避免橡胶质感。
该技术已申请专利,并有望投入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还计划进一步优化风味,同时强调工艺的纯粹性——仅使用鸭或鹅的天然成分,不添加任何额外物质。这一突破不仅让鹅肝制作更符合伦理,也为美食爱好者提供了更可持续的选择。
2、新型纳米“净水毯”:仅用阳光就能让污水变清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近日研发出一种革命性净水材料——由二氧化钛和铜复合制成的三维纳米纤维毯。这种轻薄如纸的材料可漂浮在水面,仅需阳光照射就能高效分解水中有害污染物,为全球饮用水安全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传统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因仅能利用紫外线而效率低下。研究团队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铜元素嵌入二氧化钛纳米纤维,成功将光响应范围扩展至可见光波段,催化效率提升至同类材料新高。实验显示,这种纳米毯在自然光照下性能超越传统太阳能电池,且可重复使用20次以上。
该材料不仅能降解农药、工业废水等污染物,还具备发电潜力,且全程不产生二次污染。其便携特性特别适合偏远地区应急净水,单平方米纳米毯可满足一个小型社区的日常饮水需求。
目前该技术已完成实验室验证,研究人员正与环保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据估算,规模化生产后每片纳米毯成本可控制在10美元以内,使用寿命达6个月。团队下一步将优化材料的抗污染性和机械强度,预计3年内投入实际应用。
这项研究发表于《先进科学》( 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已被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推荐技术,未来还可能应用于太阳能制氢、空气净化等领域,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你的免疫系统衰老有多快?科学家发明AI时钟精准测算
德国赫尔姆霍茨感染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首次在细胞层面构建了免疫系统的衰老模型。
随着人体衰老,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疫苗效果下降,并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疾病。为探究免疫细胞如何随年龄变化,研究团队分析了五种免疫细胞的数千份转录组数据,涵盖1000名18至97岁健康人的200多万个免疫细胞。基于这些数据,他们开发了“单细胞免疫衰老时钟”,可精准追踪不同免疫细胞的衰老轨迹。研究发现,特定基因的活性变化与衰老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在炎症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印证了衰老与慢性炎症的关联。
研究团队随后将“衰老时钟”应用于两项患者数据案例研究,分别探究新冠肺炎感染和结核疫苗接种对不同免疫细胞衰老进程的影响。在新冠患者中,仅单核细胞表现出明显衰老特征,而轻症患者的细胞衰老程度显著较轻。在结核疫苗案例中,研究人员发现疫苗对CD8+T细胞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当人体处于高度炎症状态时,疫苗接种竟能使免疫细胞呈现年轻化特征。
研究人员强调,这一强大工具首次为不同免疫细胞类型的衰老过程提供了令人振奋的研究视角,未来可用于揭示更多免疫衰老动态规律,深入理解感染和疫苗接种的影响,为促进健康衰老开发新型治疗和预防策略。
2、双脉冲幽灵:科学家发现理论上不该存在的“僵尸脉冲星”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方阵探路者(ASKAP)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编号为ASKAP J1839-0756的慢速旋转中子星,这一宇宙谜题正在颠覆人们对脉冲星的传统认知。与通常每秒旋转数次的脉冲星不同,该天体每6.5小时才完成一次自转,并罕见地从双磁极同时发射射电脉冲。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超高密度致密天体。当其旋转时,磁极发出的射电波束如同宇宙灯塔扫过太空,在地球上能观测到规律脉冲,这类天体因此得名“脉冲星”。但最新发现的这颗脉冲星打破了所有已知规律——理论上,中子星转速低于每分钟一圈时就应停止发射脉冲,而它却以每6.5小时一圈的极慢速度持续发光。
更奇特的是,其特殊的空间方位让科学家首次在慢速旋转天体上观测到“中间脉冲”现象:主脉冲约3.2小时后会出现一个较弱脉冲,这让我们可能同时观测到了它的两个磁极。此类现象此前仅见于3%的脉冲星,为研究星体磁场几何结构提供了珍贵样本。
该脉冲星的发现正在重写天体物理学教科书。这个集极慢转速、双极脉冲等反常特征于一身的宇宙异类,将持续挑战人类对中子星认知的边界。
这项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杂志。(刘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