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入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当下,桐乡市打破村域边界,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因地制宜组建片区联合党委、综合党委等,通过片区党建联建牵引带动规划联体、产业联合、人才联动,走出了具有桐乡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在深入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当下,桐乡市打破村域边界,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因地制宜组建片区联合党委、综合党委等,通过片区党建联建牵引带动规划联体、产业联合、人才联动,走出了具有桐乡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规划一张图
乡村发展从“点”到“面”
野火饭、烧烤、垂钓、音乐会……天气渐暖,桐乡洲泉镇的“大义马”又一次晋升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杭州、上海等周边区域游客。其实,“大义马”并不是一个村名,而是洲泉镇义马村、马鸣村、坝桥村等13个行政村正式联合“出道”后的团名。
洲泉素有“洲团千市集、水绕一钱清”之美誉,农文旅自然资源丰富,但点位较为分散,也没有统一运营,导致村与村之间发展出现了明显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将个别“盆景”转变为连片“风景”。洲泉镇党委坚持“一张图”布局,顶层设计“1+6+7”村级抱团模式,由1个联合党委抓统筹,让6个资源禀赋优质村与7个自然资源薄弱村抱团结对,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自然资源,由此形成了“大义马”片区。
片区内,每村出资200万元、镇级国资公司出资300万元共同成立湘源文旅强村公司,引入专业文旅运营团队,向西泠印社、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团队借智借力,对辖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也让“明星村庄”“明星景区”的流量辐射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义马村人陆兴虎承包了紧挨着长宁街的饭店,做起了饭馆生意;马鸣村儿媳张娟玉在马鸣老街开设了蚕丝被经营部,并尝试直播销售……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2024年,该片区累计接待游客212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435个,实现营收525.6万元,带动13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400万元。
产业一盘棋
资源配置从“有”到“优”
片区组团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捏指成拳、一盘棋发展。与有的片区主打文旅不同,石门镇“大春丽桥”片区的产业成色更加鲜明,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稻米产业更是其富民产业。
在推进稻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试点建设工作中,桐乡市重点立足产业块状集聚特点,成立稻米产业链党委,推动春丽桥村等12个村抱团出资成立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农业农村局、供销社等市级部门以及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粮油组团·红链共富”党建联建,构建“综合党委+联建党组织”组团共议、“月例会+季研判”联席共商、“专家+导师”帮带共促运行机制,开启乡村片区组团式发展。
围绕一粒稻米,石门镇还建成了全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构建起“工厂化育秧+机械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于一体的稻米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收进一粒稻谷,出去一粒优质大米。”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卫兴说,片区组团发展的模式形成了稳定利益共同体,大家种粮的劲头更足了。
2024年,“大春丽桥”片区累计辐射带动全镇18个村和周边6个镇街8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平均为每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在链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稻米全产业链产值可超13.5亿元。
政策一揽子
青年入乡从“散”到“聚”
一片看似普通的叶片,竟然卖出了2.6万元的高价。在“大东安”片区的崇福农创园“瓜牛雨林”直播室里,农创客廖万甜正对着眼前的手机屏幕认真介绍。眼前这位“95后”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来到这里,用4年时间在乡村大棚里建成了浙江最大的花烛育种基地,也带动了周边不少村民就业。
随着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更高要求。近年来,崇福镇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东安村为圆心,依托党建联建机制,联动周边7个村组团发展农创经济,在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服务保障上下足功夫,着重培育现代新农人、农村领军人才。
设置高标准设施大棚,制定农创项目优先立项、租金扶持、低利率农信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推出“青创贷”“农创保”等定制化金融产品,还有公寓、食堂等生活配套,拎包入住的创业服务,吸引了不少农创新人来到崇福。
在广东创业的李润被崇福农创园吸引,陆续吸引了大批蝴蝶兰创客入驻,逐渐打造了江浙沪第一大蝴蝶兰种植基地;热爱花卉的项智能擦亮了具有300多个品种的绣球花特色品牌……2000亩“大东安”核心区内,如今活跃着200多名大学生,带动周边600多名村民就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众多青年创客的加入,让农创优势转化为了发展胜势,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放眼桐乡,一个个村集体正通过“组团出道”的方式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释放出乡村振兴发展的乘数效应。
编辑:邹姗琳
责编:施安南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
来源:浙江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