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年,黄原秋出生在黑龙江伊春的一个农村家庭。12岁那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母亲也在第二年因病离世。13岁的他成了孤儿,只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种地养活。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这个五线小城,一个初中毕业的91年穷小子,用7年时间完成了从身无分文到年营收7000万的惊人逆袭。
黄原秋的故事不是简单的财富神话,而是一部关于苦难、坚持与商业智慧的启示录。
1991年,黄原秋出生在黑龙江伊春的一个农村家庭。12岁那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母亲也在第二年因病离世。13岁的他成了孤儿,只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种地养活。
亲戚的接济、邻居的避之不及,让他早早体会到了"穷病"的刺痛。"那时候,村里人都躲着我,说我家有'穷病'。"黄原秋回忆,"就连去买衣服,老板都会说'这孩子没爹没妈,便宜点卖给他吧'。
"你不会因为有钱得到谁,但你一定会因为没有钱失去谁"——这句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成为他日后商业征途上最原始的驱动力。
17岁初中毕业,他决定出去闯一闯。
奶奶把家里仅有的340块钱缝在他的裤衩里,送他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初到大城市,他睡过桥洞、打过零工,最穷的时候兜里只剩5毛钱,连顿饭都吃不起。
这个来自东北农村的少年在城市丛林中野蛮生长。
在上海,黄原秋发现了一个"格子铺"生意——租个小格子卖货,成本低,适合没本钱的人。他进了些包包来卖,结果两三个月只卖出一两个。最终,店铺倒闭,老板跑路,但这次失败却让他学到了关键一课。
原来做生意不是租个地方摆货就行,还得会搞关系!
他加入了一个商家群,向同行请教。有人告诉他:"你不给店员送礼,人家凭什么帮你推销?"这句话点醒了他——商业的本质是人和利益的交换。
当朋友圈刚开始流行卖面膜时,黄原秋就抓住了这波红利。
第二次创业,他租了一整柜卖化妆品。这次,他学聪明了:加店员QQ,承诺每卖出一单给提成;同时,他在朋友圈卖面膜,开创了"零成本代销"模式——"你先给我货,卖出去咱俩分钱,卖不掉你拿回去。"
他创新的"零库存代销"模式(卖出分成,卖不出退货)展现了惊人的商业天赋。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开发的"特殊渠道"——洗头房和美容院。这种打破常规的销售策略让他月入过万,积累了第一桶金20万元。
2015年,他用15万为奶奶买房的那一刻,不仅实现了对父亲的承诺,更验证了自己商业路径的正确性。但就在微商事业如日中天时,奶奶的离世让他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
2016年,爷爷去世,奶奶也走了。黄原秋突然觉得,赚再多钱,亲人都不在了,还有什么意义?他决定回伊春创业,但问题来了:老家能做什么?
2019年,抖音电商刚起步,他敏锐地抓住了机会。黄原秋带着城市积累的电商经验回到伊春,面临一个全新课题:如何将落后的农产品转化为电商爆品?
一开始,他拍土味段子涨粉,但直播间根本没人。直到抖音开通"小黄车",他才找到了真正的商机——卖家乡农产品。
他找到养蜂的老乡,对方却把他当骗子,连骂带赶。后来,他找了个老乡做中间人,承诺"按市场高价收购",终于拿到了第一批货。
直播时,他直接在蜂场开播,蜜蜂嗡嗡乱飞,有员工被蜇得眼睛肿成核桃。没想到,这种"真实场景"反而吸引了观众,一夏天卖出2000多斤,赚了6万块。
他成功撬动了第一个产品——蜂蜜。
但真正的突破来自对农产品价值的深度挖掘——当发现市场上10元/斤的木耳含有"科技与狠活"时,他果断转向品质营销,通过科普真假木耳差异,将价格定在30元/斤,一年创造1000多万产值。
随着规模扩大,黄原秋遭遇了农产品电商最残酷的考验:现金流压力。
生意做大了,新的问题来了:每天发1000单快递,光运费就几千块;货款要压好几万,主播工资还得现结。
最困难时,他到处借钱,甚至被亲戚嘲讽:"在上海当老板不好吗?非要回来当农民!"但他咬牙坚持:"我一定要证明,农民也能赚大钱!"
渐渐地,供应商开始信任他,愿意让他"缓几天再结账"。如今,他的公司年营收突破7000万,带动了整个村的农产品销售。
"一定要让你看看,当农民也能挣钱"的倔强支撑他度过借钱度日的至暗时刻。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最终换来了供应链各环节的信任与合作。
从被歧视的孤儿到带领乡亲致富的电商领头人,黄原秋用7年时间完成的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更探索出了一条农产品上行的新通路。
他的故事证明:在商业世界里,出身决定起点,但认知决定高度。那些曾被生活狠狠欺负过的人,一旦掌握了商业的本质,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逆袭力量。
如今,黄原秋的办公室里依然挂着爷爷奶奶的照片。对他而言,7000万年营收不只是商业成功的标志,更是对亲人未竟承诺的兑现。
在这个关于逆袭的故事里,最动人的或许不是财富数字,而是一个穷小子用商业智慧改写命运的同时,始终未忘的初心与来路。
文本素材来源@程前朋友圈
来源:围炉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