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唑”类药为啥能治胃食管反流病?又为啥会反复?

摘要:“拉唑”类抑酸药,就是以“拉唑”为后缀的一类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艾普拉唑等,医学上的专用名称又叫“质子泵抑制剂(PPI)”。

“拉唑”类抑酸药,就是以“拉唑”为后缀的一类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艾普拉唑等,医学上的专用名称又叫“质子泵抑制剂(PPI)”。

这类药为啥叫质子泵抑制剂呢?

我们的胃酸是由胃黏膜上的壁细胞分泌的,这种细胞可不是直接把胃酸分泌出去的,而是通过一种叫H⁺/K⁺-ATP的酶,将细胞外的K⁺(钾离子)泵入细胞内,同时将细胞内的H⁺(氢离子)泵出细胞外,从而形成胃酸。就像是水泵一样,你给它烧油或通电,它就给你泵水。所以这种酶又被称为质子泵,只不过这种泵的动力不是油或电,而是ATP这种物质。

由于质子泵是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因此抑制了质子泵就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拉唑”类抑酸药能与质子泵结合,使其完全报废无法工作,即使细胞里的H⁺(氢离子)再多也没法泵出来了。壁细胞只能再重新造个质子泵,这个过程自然要花些时间。

因此“拉唑”类抑酸药抑酸作用强大而持久,且起效快,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是目前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首选药物,可迅速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症状,症状轻微、偶发或无并发症的患者经治疗后不易复发,推荐疗程8至12周。

那“拉唑”类抑酸药为啥能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呢?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这些内容物可以是食物残渣、胃酸、胃蛋白酶、胆汁、胰液等等,但毕竟是近水楼台,胃酸还是其中的主要反流物。胃酸对于食管以及咽喉、鼻腔、气管来说,无异于平静的村庄来了洪水猛兽。

“拉唑”类抑酸药抑制胃酸分泌后,可减少胃酸反流至食管的量、降低胃酸的酸度,从而减轻了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和损伤,缓解了烧心、反酸等症状。同时为食管黏膜的修复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促进受损食管黏膜的愈合。

还有研究发现,“拉唑”类抑酸药还可能通过间接作用增强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压力,进而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不过,尽管“拉唑”类抑酸药抑酸作用强大,但仍对约25%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无效,且大约有80%的患者在停药6个月后会有复发。

那“拉唑”类抑酸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为啥还会复发呢?

首先就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仍然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进食过饱、进食后立即平卧、大量吸烟、酗酒、肥胖且未积极控制体重等,会使复发率明显升高。例如肥胖患者腹压相对较高,更易导致反流情况再次出现,有研究显示肥胖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停药后复发风险比体重正常者高很多。

其次就是解剖结构和功能的问题。

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问题是在“反流”,而不是“反酸”,要不早就叫“胃食管反酸病”了。而导致“反流”的原因,与我们身体内胃、食管自身及周围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如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食管裂孔疝(HH)的形成等等,这些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破坏了胃食管交界处的抗反流屏障,此时的抑酸治疗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治疗反流本身(内镜或手术治疗)才能取得相应的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一定是在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结合病情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拉唑”类抑酸药是好药,但可别盲目用药,好钢咱得用在刀刃上!

来源:胃肠病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