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光无限好,读书正当时。正是沉醉书香的好时节。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不妨放慢脚步,走进东城区首开书院·景山书社。于老槐树下翻开一本书,让心灵沉浸在文字的世界,感受岁月的静好。
春光无限好,读书正当时。正是沉醉书香的好时节。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不妨放慢脚步,走进东城区首开书院·景山书社。于老槐树下翻开一本书,让心灵沉浸在文字的世界,感受岁月的静好。
历史建筑的时空折叠
首开书院·景山书社所在的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22号,毗邻景山、故宫,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园区原为首开集团总部,2021年首开集团将总部迁出,这里经过改造成为集办公、商业、公共文化、园区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一座大院,半部中国学术史。”园区文脉可追溯至百年前。
1923年初,顾颉刚、郑振铎、王伯祥、叶圣陶、周予同、茅盾、胡愈之、谢六逸、陈达夫、常燕生十位商务印书馆的年轻编辑共同发起成立书社,取名“朴社”,成立在上海。社名“朴社”由周予同提出来,源自“朴学”(即清代文化学派——考据学)。
1924年9月,因上海发生战事,朴社陷入停顿,在沪同仁决议解散朴社。心有不甘的顾颉刚联合俞平伯、吴缉熙、朱自清、赵万里等人在北京重组朴社,顾颉刚担任总干事。经过一番紧张筹备,景山书社于1925年顺利开业。
据《顾颉刚自传》:“在北大第二院对门租赁房屋,开一书店,命名景山书社,作为门市部。我编的《古史辨》就是在这里出版的;真想不到,这样专门的东西竟销路奇佳,一年中翻印了几版,因此这个铺子就站住了。”
园区内,一棵完整见证和记录了这个大院风云变迁的国槐默默矗立。在它的北侧,“首开书院·景山书社”已开启试营业,携手北大书店、方壶齐物社等品牌,形成了一个集树影书房、首礼文创、大家讲堂、槐叙茶饮等内容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复合空间的文化叙事
作为首开书院的分院,首开书院·景山书社将“皇城史、首开史、大院史”融入空间设计和运营过程中。设计团队深谙“新中式”的营造智慧,树影婆娑间,将150余平方米的空间化作流动的叙事诗。
走进书社,树影书房、槐叙茶饮等核心功能区一目了然。店内环境以极简风和原木风为主,符合年轻群体审美。北京历史、北大校史、民国文化等5个类别的近2000册书整齐陈列在高大的展墙上。
大家讲堂位于南侧,是一个开放式活动空间,平时作为槐叙茶饮的茶歇区,其光影设计同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首礼文创区靠近书社入口,展柜上“圆梦百年”系列的一百个盘子,暗合“守正创新”的主题;“趣拼台历”让积木和台历相互碰撞,“拼出你的时间”,给生活满满仪式感。
“这里不仅是书店,更是活的学术博物馆。”园区所在地曾为中老胡同32号院,1946年至1952年作为国立北京大学校舍,先后住过36位教授及其家属,包括沈从文、朱光潜、贺麟、费青等。
透过墙壁上用沙盘模型复原的老北大宿舍分布图,依稀能看见朱光潜伏案写作的身影,听到贺麟在庭院中探讨哲学问题的清朗声线。
落地窗前,槐叙茶饮区飘来一股蕴含槐花清甜味道的茶香。这款以园区内百年古槐为灵感的“望庭槐·槐蜜竹香乌龙”特调饮品,盛放在古色古香的茶杯中,与手边的《北大旧事》精装本构成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
坐在“周杰伦同款”酋长椅上,透过全景玻璃幕墙向外眺望,茶杯氤氲的热气与百叶窗切割的光线在指尖跳跃,内心仿佛被熨帖过一般,安静、优雅且舒适。
通往二楼的台阶,被巧妙地设计成了书籍的造型,代表“知识的阶梯”,阶面上印有百年国槐的片片树叶,亲切地伴随读者上下楼。
楼上是一个半封闭式会议空间,木质结构的屋顶,两侧则是雕刻了中轴线建筑的汉白玉墙壁。未来这里将承载“聚首沙龙”的活动,不定期举办名人著作和思想主题文化讲座。
流动不息的文脉传承
这座书社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构建了多重文化接口:学者在这里寻找灵感,游客在此触摸历史,年轻人在此社交打卡。这里不只是一家书店,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驿站。
百年前的朴社同仁或许不会想到,他们播撒的学术火种,如今正以璀璨的方式重新绽放。在这里,每本书都是时光胶囊,每次翻页都在与先贤对话,每一杯饮品都氤氲着思想的芬芳。
首开书院·景山书社
【地址】
东城区沙滩后街22号
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内
【开放时间】
9:00-18:00
转自:北京东城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