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牛首山的云便浸了三分胭脂色。晨雾未散时踏入樱花园,忽觉天光被揉碎成粉白的絮,簌簌落满肩头。八千株樱花在此蛰伏了一冬,此刻竟似约好了似的,枝桠交叠成穹顶,将游人的脚步轻轻拢进一场流动的盛宴。摘要:春分刚过,牛首山的云便浸了三分胭脂色。晨雾未散时踏入樱花园,忽觉天光被揉碎成粉白的絮,簌簌落满肩头。八千株樱花在此蛰伏了一冬,此刻竟似约好了似的,枝桠交叠成穹顶,将游人的脚步轻轻拢进一场流动的盛宴。
春分过后的和平友好樱花园。
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原主任司锦泉在活动开幕式上致词。
2025年3月23日,由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主办,江苏省外事服务中心、和平友好樱花园承办的“以樱交友、以樱系情--讲好南京故事”主题活动在南京和平友好樱花园成功举办。
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原主任司锦泉,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会书记、省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委员会原副主任郭敏文,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和平友好樱花园园主刘洪友,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会长助理、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原副会长、秘书长高澎,南京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孙曼,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秘书长王健,江宁区侨办主任谈琳,江苏外事服务中心执行董事徐学芹,江苏外事服务中心书记黄宗伟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在宁海外友好人士和南京各界140余位嘉宾共同参加了盛会。
江苏省外事服务中心执行董事徐学芹致辞。
应邀前来参会的海外友好人士。
司锦泉在活动开幕致辞时首先代表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省外事服务中心、省友促会对外友好交流基地、和平友好樱花园等承办单位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他指出,多年来,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始终秉承“民间友好、合作共赢”的宗旨,致力于搭建江苏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始终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江苏声音”的使命,推动文化互鉴、经贸互通、民心相亲,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递南京故事、江苏魅力、中国风采。
他说:“今天,我们相聚在由洪友老师倾注心血打造的‘友谊花园’深感意义非凡。洪友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中外友好事业,以樱花园为纽带,架起了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花漾之桥’。作为江苏省友促会首批设立的‘对外友好交流基地’,这里不仅是春日赏樱的胜境,更是文化交融、情感共鸣的沃土。我们期待此次活动进一步推动江苏国际友好交流、促进民间友好互动,让‘南京故事’通过樱花的脉络,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他最后祝愿各位嘉宾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携手开创中外友好关系的新未来!“让我们以樱为约,以诚相待,共同浇灌友谊之树。希望江苏的开放与热情,能让世界各国的朋友心更近、情更浓!”
省外事服务中心执行董事徐学芹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服务外资企业的专业平台,中心将持续助力南京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际协作。她期待“樱花之约”能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发展之约”,推动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图上:著名书法家、和平友好樱花园园主刘洪友致欢迎辞;
图下:刘洪友老师向省友促会赠送书法墨宝。
著名书法家、樱花园园主刘洪友在致欢迎辞时讲述了他从事书法教育35年,始终致力于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引进和建设樱花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樱花园占地约200亩,原为荒山,2002年由他主导规划并启动建设。2004年,他亲自挑选了18个品种的樱花苗木共8000余株进行种植。樱花园正式开园后,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并成为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樱花园不仅用于赏樱,还计划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书法教育及中外联合文化活动,成为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为扩展中外文化交流外延,不断增强美学意义的内涵,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先后于1991年赠送中山陵3500棵樱花(中山陵又移植部分到南京各处),1993年赠送八达岭长城5000棵樱花,2017年赠送南京艺术学院30余棵樱花。
致词后,刘洪友老师向省友促会赠送为活动专门创作的书法墨宝,以书法艺术诠释中外友好。
当天的活动,主办方特别设置即兴才艺展示环节,中外嘉宾在樱花树下即兴表演诗歌朗诵、民乐演奏等节目,现场氛围热烈。
游园赏花期间,还精心安排了“抽奖”环节以及融合南京风味与国际特色的冷餐会。冷餐会后,园主刘洪友还专门安排了与会嘉宾参观书法作品和书法启蒙讲习活动。
特邀嘉宾著名表演艺术家侯长荣(左3)、陈剑月(左4)老师和媒体朋友一起游园赏花。
活动接近尾声时,午后日光渐暖,八重樱的秾丽才真正显露。层层叠叠的绯红、浅绛、藕荷,像是打翻了唐绘的颜料匣,连空气都染成了蜜色。有孩童踮脚追逐飘旋的花瓣,笑声惊起枝头雀儿,扑棱棱掠过头顶,又抖落一阵花雨。书展厅边的竹林,随风飘动墨香的清音,与山间鸟鸣应和,竟分不清是琴弦在震颤,还是春光在低吟。
“樱花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开放包容的象征。”一位参会外宾表示,此次活动让世界看到了南京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活力。
归途回望,满山樱花暗香浮沉。特邀嘉宾表演艺术家侯长荣下山仍觉还在花中,不禁深为感慨:“忽觉这一园花事,原不是草木争春,倒像千年前从遣唐使船头飘来的‘南京故事’的信笺,经岁月酿成了温柔的诗行,岁岁复写,代代相赠。”
来源: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