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1日,蔚来汽车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净亏损达224亿元,平均每售出一辆车亏损约10万元。
3月21日,蔚来汽车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净亏损达224亿元,平均每售出一辆车亏损约10万元。
财报数据显示,尽管蔚来全年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38.7%至22.2万辆,收入增长18.2%至657.3亿元,但净亏损却同比扩大8.1%。
从2014年成立至今,蔚来经历了从“造车新贵”到“资本宠儿”,再到如今深陷亏损泥潭的跌宕历程。
蔚来这一路走来,并不安稳。
01高投入的“技术信仰”:十年烧钱路与规模化的悖论
蔚来的故事始于2014年李斌的“造车梦”。
彼时,特斯拉刚开放专利,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如火如荼,蔚来以“中国版特斯拉”的定位横空出世。
2016年,蔚来发布首款电动超跑EP9,以纽北赛道6分45秒的成绩刷新纪录,一夜间成为科技圈顶流。
但炫技背后,蔚来真正的野心是打造高端电动车品牌。
2017年,首款量产车ES8以44.8万元的起售价切入市场,凭借“换电模式”“用户社区”和“海底捞式服务”迅速打开局面。
2018年纽交所上市时,蔚来市值一度突破130亿美元,风头无两。
然而,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撕裂从此刻开始显现。
最直接的是蔚来的研发投入堪称“不计成本”。
2024年,蔚来研发费用虽同比下降2.9%至130.37亿元,仍居行业高位。
仅仅研发收入就占全年营收的近20%,四季度研发投入36.4亿元,这一比例在车企中堪称激进。
蔚来的“技术军备竞赛”覆盖了从三电系统、智能驾驶到换电网络的完整链条。
先是平台迭代:从初代ES8的NT1.0平台,到2021年NT2.0平台支持激光雷达和Orin芯片,再到规划中的NT3.0一体化压铸技术,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数十亿元的投入。
接着自研芯片:2023年宣布研发自动驾驶芯片“神玑”,试图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但项目进度落后于计划。
结果却是高投入却未换来高回报。
2024年,蔚来的毛利率为9.8%,远低于理想的20.5%和小鹏的14.3%。
对比理想已经连续2年实现盈利、小鹏亏损率腰斩已经降至约15%,“蔚小理”阵营中,只有蔚来“断层垫底”。
而蔚来去年的净利润为-224.02亿,“再创新高”。
从2018年算起,蔚来累计归母净亏损高达1093亿。从造车开始,至今仍未实现盈利。
蔚来汽车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从销量和收入来看,蔚来的表现并不差。
2024年,蔚来的月销量在1至2万台之间,除了2月份因春节原因跌至8132台外,其余月份销量均超过万台。
年底随着乐道品牌的发布,12月单月销量更是达到3.1万台,全年累计销量22.19万台。
虽然这一销量不及理想的50万台,但相比小鹏的19万台还是多出了3万台。
问题的核心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销售及行政费用,2024年,蔚来销售及行政费用同比增长22.8%至157.4亿,远超营收增速。其中,四季度蔚来营销支出达48.78亿,同比增长22.8%,主要用于乐道品牌推广。
这样下来平均到每台车上的销售行政费用为7.1万元,而同期小鹏每台车的销售费用仅3.6万元,理想每台车的销售费用更是低至2.4万元。
手机业务(NIO Phone)前期投入巨大,团队多达500人,每年投入5个亿。但因市场冷淡而逐渐退场,目前已经终止。
换电网络也是一大投入:截至2024年底蔚来建成超3000座换电站,满打满算,按单站建设成本300万元估算,蔚来累计投入不满百亿。
但仅此一项年支出即超10亿元。全年折旧和运营费用直接拉低了毛利率2-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特斯拉超充、小鹏超充的快速普及,正在瓦解换电模式的效率优势。
上次写过比亚迪发布了新一代纯电技术平台超级e平台,实现电动化深度整合——充电五分钟,续航四百公里的技术对蔚来更是一大打击。
在研发方面,蔚来2024年的研发投入为130.37亿元,折算到每台车上高达5.87万元,而小鹏和理想分别为3.4万元和2.2万元。
除了投入错位,还有战略失误也是一大影响要素。
蔚来的品牌扩张史,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却步步惊心的冒险。
2021年前,蔚来仅靠ES8、ES6、EC6三款车型在30万元以上市场艰难守擂。
面对特斯拉降价和比亚迪高端化的双重挤压,2022年李斌提出“多品牌战略”,试图覆盖全价格带:
蔚来主品牌虽在 30 万 - 60 万高端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但2025年开年销量环比下滑明显。
1 月交付7,951辆,环比 2024 年 12 月的20,610 辆下滑 61.4%,显示高端市场需求疲软。
乐道品牌作为规模增长的关键落子,首款车型L60因交付混乱、负面舆情及品牌认知度不足,1-2月仅完成目标销量的三分之一,新增订单持续乏力。
萤火虫品牌定位10万-20万元A0级市场,计划2025年4月上市,但五菱宏光MINI EV和比亚迪海鸥已占据70%份额。
蔚来的多品牌棋局看似宏大,实则暗藏危机——高端增长见顶、中端开局疲软、低端子品牌难敌巨头,2025年销量翻倍的目标恐成空中楼阁。
若成本控制和产能效率再无突破,“高端故事”迟早被现实戳破。
特斯拉通过全球化和垂直整合建立成本优势,比亚迪凭借混动技术+全产业链布局收割主流市场,理想汽车以产品定义能力精准切中家庭用户需求——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效率优先的生存哲学。
反观蔚来,其战略始终在“用户企业”“技术先锋”“高端品牌”之间摇摆。
这种多元定位在行业上升期可以吸引不同维度的拥趸,但在存量竞争时代却成为负担。
既要维持高研发投入,又要承担换电网络的重资产压力;既要守住高端调性,又要在中低端市场贴身肉搏;既要满足资本市场的增长预期,又难以摆脱亏损泥潭。
这种多线作战的疲惫感,最终演变为财报上触目惊心的赤字。
财报发布后,美股3月21日蔚来股价跌4.46%,收报4.5美元。
回顾蔚来的成长史,仿佛一部“烧钱-融资-再烧钱”的资本叙事。
2018年上市至今,蔚来累计融资超800亿元,包括:
- 2018年纽交所IPO募资10亿美元。
- 2020年合肥政府70亿元“救命钱”。
- 2022年顺利在香港交易所挂牌,实现了继美股上市之后的回港二次上市。
- 2023年发行可转债融资10亿美元 。
-2024年,先后完成了两轮融资,总金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
但这些资金在激进扩张中快速消耗。
截至2024年底,蔚来现金及等价物为420亿元,但流动负债高达574亿元,现金仅能覆盖流动负债的73%。
其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为1.04,速动比率(剔除存货后的短期偿债能力)仅0.93,显示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若考虑2025年一季度预计亏损55亿元,资金链紧张风险进一步加剧。
今年资产负债率87.45%了,上一年还是75%。
一年过去,资产负债率升了将近13%。
而且,蔚来目前的在手现金是193.29亿,受限制的现金是83.21亿,短期投资是141.38亿。
但是最近一年,蔚来需要偿还的有息负债是91.28亿,应付贸易款及票据是343.87亿。
就算加上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蔚来的短期债务和应付账款的偿付缺口仍有17亿。
资本市场方面,截至3月21日港股收盘,蔚来股价大跌8.77%,报收35.9港元;截至3月20日美股收盘,蔚来股价大跌8.90%,报收4.71美元。
降本增效: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蔚来2024年的成绩单,写满了矛盾与挣扎。
全年交付22.2万辆,同比增长38.7%,创下历史新高;第四季度蔚来品牌交付5.28万辆,新品牌乐道贡献1.99万辆,同比增长45.2%。
单看销量,这是一份足够亮眼的答卷。
但翻开财报,224亿元的净亏损却像一盆冷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面对“交付越多亏得越多”的魔咒,蔚来自我革命和外部援助一起发力。
2025年开年,这家曾以“用户体验”为标签的车企突然画风突变:先是闪电关闭37家低效门店,将资源向高价值城市倾斜。
接着完成3.78亿美元可转债回购,压缩债务规模;更在供应链端与宁德时代深度绑定,通过换电技术协同降低电池成本。
近期合肥建恒、安徽高新投等国资机构也与蔚来共同推进剩余注资,后者已自掏100亿元真金白银,稀释持股比例。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拟对蔚来能源注资不超过25亿元。双方深化换电技术协同的同时,宁德时代通过资本绑定头部车企巩固电池订单,蔚来则借力供应链巨头加速换电网络扩张,此次合作或重塑新能源补能格局。
蔚来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高端梦”与“生存战”的博弈。
生死困局来临,蔚来必须回答:它的技术信仰和用户运营,究竟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还是沉没成本的无底洞?
2025年第一季度,蔚来给出4.1万-4.3万辆的交付指引,同比增速36%-43%。若达成,这将是一场漂亮的开门红。
蔚来的故事尚未终结,但它的挣扎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些根本性问题:当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从“颠覆传统”转向“成本与效率”时,技术理想主义是否必须让位于商业现实主义?在资本狂热退潮后,究竟什么样的企业能穿越周期?
或许,答案不在于蔚来能否扭亏为盈,而在于这个行业是否容得下另一种生存逻辑——一种既非特斯拉的冷酷效率,也非比亚迪的规模碾压,而是以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价值创造。
但现实是,当现金流开始倒计时,留给蔚来证明自己的机会,可能已经不多了。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