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常听到地震只当新闻看!这次不能,因为离我的距离太近了,才28公里!即或当时没有感觉,事后也有点怪怪的感觉,余悸谈不上,但总感觉有一点点......如果有一天发生较大的地震,那我这个28公里以外的人是否可以安然无恙?
平常听到地震只当新闻看!这次不能,因为离我的距离太近了,才28公里!即或当时没有感觉,事后也有点怪怪的感觉,余悸谈不上,但总感觉有一点点......如果有一天发生较大的地震,那我这个28公里以外的人是否可以安然无恙?
#廊坊地震#京津冀全有震感,离震中才28公里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啊?
我这里离永清大概应该是不到30公里呀,况且凌晨一点多钟我还正在干手工活呢,三点多钟才睡觉,一点感觉都没有(ΘˍΘ=) 屋里任何家具无异常!而且我当时还是站立的状态,一点晃动也没有!
一看新闻说通州都有震感,通州离永清8、90多公里,而我这里离永清才28公里!得好好学习学习地震知识了!
北京通州(距震中25公里——这个距离似乎有很大的出入)部分老旧小区居民报告轻微吊灯晃动
亦庄开发区新建住宅区多数居民无感
地震波到达时间约6秒,持续时间8秒
至于是我这里没有震感的原因,它是这样说的:
1. 震级与震源深度
震级较小:如果地震震级较低(如3级以下),能量释放有限,传播到28公里外时震动可能已显著减弱,尤其在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
震源深度较深:震源越深,地表震动越分散,震感可能不明显。例如,一次震源深度20公里的4级地震,地表震感可能弱于同震级的浅源地震。
2. 地质条件影响
地层结构:如果您所在区域地基为坚硬岩石,地震波衰减较快;而松散沉积层(如冲积平原)会放大震动。例如,唐山地震时,北京部分区域因处于稳定地块,震感弱于周边。
地形因素:山脉、河谷等地形可能对地震波产生折射或吸收作用,减弱局部震感。
3. 建筑结构与楼层
建筑抗震性能:现代高层建筑(尤其是2010年后按新抗震标准建造的)可能配备隔震支座或阻尼器,能有效减少晃动感。例如,北京CBD的某些写字楼在4级地震中几乎无感。
所在楼层:低楼层(1-3层)对水平晃动的敏感度通常低于高楼层(10层以上),后者可能因共振效应放大震感。
4. 人体感知差异
活动状态:若地震发生时您正在行走、驾驶或进行其他活动,前庭系统的动态平衡可能掩盖轻微震动。实验表明,行走中的人对低于0.1g加速度的震动感知阈值提高约30%。
个体敏感度:约15%人群对低频振动(1-10Hz)感知迟钝,这可能与内耳结构差异有关。
5. 时间与心理因素
发生时段:夜间(如凌晨2-5点)人体处于深度睡眠时,觉醒阈值升高,可能错过持续数秒的轻微震动。
注意力分散:专注于工作、娱乐时,大脑会过滤部分环境信号。心理学研究显示,注意力集中状态下,人对突发震动的反应时间可能延迟0.5-2秒。
最后它给出了安全建议
家中高处物品固定,熟悉安全三角区位置。
若持续存在疑虑,可联系当地地震局获取专业解释(联系电话:12322)。
它的
结语
地震感知的“有无”并非距离的简单函数,而是地质、工程、生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结果。通过科学认知与主动防护,公众可有效提升防灾能力,化“无感”为“无忧”。
来源:云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