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苦荞产业焕发新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6 15:34 2

摘要:凉山彝族自治州,素有“中国苦荞之都”的美誉,这里的苦荞种植历史已延续三千余年。然而,传统生产方式长期面临优良品种匮乏、技术落后等挑战。西昌学院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苦荞团队在王安虎教授的带领下,通过杂交育种、诱变技术创新及机械化栽培技术研发,为

——记西昌学院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苦荞团队

凉山彝族自治州,素有“中国苦荞之都”的美誉,这里的苦荞种植历史已延续三千余年。然而,传统生产方式长期面临优良品种匮乏、技术落后等挑战。西昌学院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苦荞团队在王安虎教授的带领下,通过杂交育种、诱变技术创新及机械化栽培技术研发,为凉山苦荞产业注入了科技动力,推动这一民族特色作物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

突破育种瓶颈:杂交与诱变技术领跑国际

苦荞作为闭花授粉作物,杂交育种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团队首创“解剖镜精准去雄和授粉”技术,成功实现栽培苦荞与野生苦荞的杂交,培育出20余个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新品系,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此外,团队利用CO60-γ辐射诱变和航天诱变技术,创新苦荞资源200余份,其中“西荞8号”通过“神州八号”航天搭载育成,成为兼具高产与机械化适配性的明星品种。这些成果不仅领先日本等国际同行,更为苦荞品种多样化提供了核心支撑。

新品种推广: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先后选育出8个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苦荞新品种,包括“西荞3号”“西荞8号”等。这些品种以粒大、出粉率高、抗倒伏性强著称,尤其适合机械化生产。2015至2021年间,团队在凉山州推广新品种144.1万亩,平均增产16.8%,新增产值达1.4亿元。在盐源县、喜德县等示范区,农户亩产增收超24公斤,经济效益显著,为高寒山区彝族同胞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机械化革命: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

针对苦荞生产依赖人工、效率低下的痛点,团队创新研发“苦荞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通过设计生产适宜苦荞的播种机,首次实现坡度25度以内苦荞机械化生产,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以上。2022年,该技术在昭觉、布拖等县大面积推广,不仅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矛盾,更让撂荒地重现生机。凉山州电视台专题报道称:“这项技术终结了苦荞千年镰刀收割的历史,开启了现代化生产新时代。”

产业融合:科技服务带动全链升级

团队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为西昌正中食品等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指导基地建设与产品研发,助力凉山苦荞从原料生产迈向精深加工。2021年,团队通过山东卫视《中国原产递》栏目向全国推介苦荞的药用价值与健康功效,提升品牌影响力。此外,团队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00余人次,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如今,凉山已成为全球苦荞生产、加工与营销中心,科技赋能下的“小苦荞”正成长为富民“大产业”。

西昌学院苦荞团队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品种选育、智能农机研发及功能产品开发,为凉山苦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也为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树立标杆。正如王安虎教授所言:“让科技扎根土地,才能让苦荞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

西昌学院 王安虎 蔡昌艳

来源:海涯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