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平:解码秦山核电核安全“密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6 15:44 3

摘要:2025年,恰逢我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中国大陆首座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40周年。这座被誉为“国之光荣”的核电站,不仅见证了中国核电从“零的突破”到“领跑世界”的壮阔历程,更以连续30余年安全稳定运行的卓越业绩,成为全球核电行业的安全标

2025年,恰逢我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中国大陆首座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40周年。这座被誉为“国之光荣”的核电站,不仅见证了中国核电从“零的突破”到“领跑世界”的壮阔历程,更以连续30余年安全稳定运行的卓越业绩,成为全球核电行业的安全标杆。

值此40周年之际,本刊专访生态环境部华东核安全监督站主任冯建平,回溯秦山核电安全监管的实践与经验,探讨新时代核安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记者(以下简称“”):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华东监督站辖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现状。

冯建平(以下简称“”):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和生态环境部委托,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全面承担上海、江苏(除田湾核电厂外)、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七省(直辖市)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职责。其工作涵盖三大核心领域:核设施安全监管,生态环境部直管核技术利用单位及铀矿冶单位监管,以及辐射监测、核应急响应监督等。

在核设施监管方面,华东地区历经40年发展,自1985年秦山核电开工建设至今,已形成全国最大规模核电集群。目前辖区内有已颁发运行许可证的核电机组26台、已颁发建造许可证的核电机组12台,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且近三年全国核准的31台核电机组中60%布局于此。浙江省作为核心区域,拥有秦山核电基地、AP1000全球首堆三门核电厂及“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三澳核电厂,共计15台运行和在建机组。浙江金七门、江苏徐圩、山东招远等新核准项目将相继开工。此外,天红研究堆作为重要科研设施正处于建设阶段。

总的来说,华东地区核安全纪录保持卓越——近40年未发生国际核与辐射事件分级表(INES)2级及以上事故,核设施建造质量与运行安全全程受控。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核材料管控严密,辐射环境质量长期稳定达标,全方位筑牢区域核安全屏障。

:在您看来,秦山核电这些年围绕核安全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新的探索,目前处于什么水平,对该领域有何借鉴作用?

:秦山核电在核安全建设领域持续创新探索,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经验。

在机组安全运行方面,通过构建风险识别机制、实施SPV设备精细化管理及强化经验反馈机制,实现机组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和2024年创造9台机组零非计划停堆的行业突破性纪录,其近三年非停指标持续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印证了“减非停”专项行动成效。

在延寿技术领域,创新建立涵盖安全评估、老化管理、标准制定等维度的自主技术体系,成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核电机组20年运行许可证延续工程,为行业树立技术标杆。

在监管机制方面,首创“一体化”监管模式,与我站联合构建量化评估体系,共同打造“五同五共”党建品牌,基于机组风险分级实施差异化监管策略,通过行政督导与纪检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精准管控,在保障常规安全管理的同时强化高风险领域防控,形成可复制的核安全监管创新范式。

这些探索不仅使秦山核电达到国际先进安全水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核安全文化,更为我国核电行业提供了涵盖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监管创新等多维度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核能事业的快速发展,当下仍有不少群众“谈核色变”。据您了解,秦山核电在加强公众沟通这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后续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强化公众沟通,推动社会公众认识核、了解核、支持核,成为实现核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看到,秦山核电一直以来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安全运行超过168堆·年,核安全业绩持续保持良好,这是取得公众支持的“基本盘”。

同时,秦山核电也积极致力于企地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地方核电关联产业开发建设,与海盐县共同打造全国最大同位素生产基地,坚持央企责任担当,推进核能综合利用造福于民,助力乡村振兴,增强了对于公众的亲“核”力。

秦山核电依托丰厚的科普资源和国内最大的核电科技馆——中国核电科技馆,打造“五位一体”的公众沟通示范基地,同时与周边种植基地、美丽乡村组成融“核”实践路线,吸引超40万社会公众参观体验,了解核电科普知识,感受核能魅力,营造核能发展的良好氛围,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核能科普中心和海盐的城市会客厅。

后续,希望秦山核电充分发挥优势,构建沉浸式科普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群体不断创新传播模式,着力突破公众沟通圈层壁垒,策划实施“核能+”跨界展览等特色活动,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让核电知识融入生活场景,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核与辐射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

:近年来,秦山核电在确保核电安全稳定供应的同时,还将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等领域,这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秦山核电这些年积极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发挥重水堆大规模稳定生产同位素的独特优势,解决了不少国内工业用同位素产品、医用放射性药品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适应形势变化,着力提升监管针对性、有效性。

首先,针对同位素辐照活动带来的新风险加强监管,督促企业进一步总结成果经验,加强项目管理、技术能力和人员储备,做好新情况、新场景的应对预案,确保“安全第一”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其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纾困帮扶力度。提升同位素从生产到病患诊治,从核能产业链的工艺设计、设备制造到核电厂自身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再到下游放药单位的药品生产,以及医院的最终使用等各环节监管效率,打通审批、监管中的堵点,使放射性药品领域的创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医疗,造福广大病患。

:您认为目前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当前我国核电规模化快速发展,运行、在建和核准待建核电机组总数已居世界第一,“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等全球首堆率先投运,正处于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我国核安全监管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建设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督促核行业建立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以高水平核安全保障核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华东监督站聚焦打造更加“独立、专业、严慎、高效”的监管机构,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严字当头、依法监管,固本强基、提升能力,统筹协调、促进发展,通过构建“七位一体”监管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信息化监管与风险指引型监督试点,并推动六省一市在安全监管、监测能力、应急协作等五方面深化区域协同,系统打造核与辐射安全共同体以应对行业挑战。

:对秦山核电等被监管对象来说,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努力?

:首先,要加快构建覆盖核电全产业链的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核电集团、股份公司、营运单位及上下游合作单位建立分层分岗的责任机制,落实“绝对责任、最高标准、体系运行、经验反馈”要求,以“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落实主体责任。

其次,要注重做到安全质量管理的“六个到位”,包括构建政治引领的责任体系、优化管理质保双体系运行、深化两个“零容忍”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梳理40年建设经验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建立问题导向的闭环整改体系、推进智慧运维与智能工地等数字化赋能手段。

最后,要建立健全“双监督”协同机制,通过强化企业内控监督与外部监管的有机联动,提升监督效能,形成共建共享的核安全治理格局,为核电事业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屏障。

:您如何看待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未来,将重点发展哪些新技术?

:当前我国在核技术发展上,呈现三大战略方向:一是核能综合利用正突破单一发电模式,向能源、海洋开发等多元化场景延伸,形成电、热、汽、水、同位素协同供给体系,典型如秦山核电工业供热项目与同位素国产化突破。二是聚变能研发持续突破,依托EAST、HL-3、CFETR及CRAFT四大实验装置,我国在聚变理论、工程技术和物理实验领域取得关键进展,持续推进“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三是小型模块化堆(SMR)技术加速布局,以“玲龙一号”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审查的三代轻水堆为引领,根据其灵活部署、多用途应用及固有安全特性,正在开辟城市供热、海水淡化等新兴市场空间。

核技术的发展变化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将坚持依法治理、专业制胜,强化核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一是积极适应核技术发展变化,加强核安全监管理念创新和手段方式变革,加强数据积累和基础研究,根据监管对象不同特点加强差异化精准监管。二是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赋能核安全监管,以监管数智化赋能带动监管模式创新、监管能力提升和监管效能提升。三是继续推进风险指引型监督,在秦山、三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风险指引型监督程序编制工作,探索完善风险指引型核安全监督体系,提升监管效能。

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

作者|许钟予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