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黄帝内经》,如果是第一次听说的人,没有看过这个名字,肯定第一个想到的是皇帝两字。
第一小节
说起《黄帝内经》,如果是第一次听说的人,没有看过这个名字,肯定第一个想到的是皇帝两字。
黄和皇同音。
而在古代,黄帝也确实是处于首领的位置。
所以黄帝和皇帝,天然的有一种对应关系。
所以说,黄帝内经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端。
古代的皇帝,也以黄这种颜色为一种高贵的象征。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实呢?
我们通过现象看规律,这种同音字导致的联想和误会,是在汉字朗读和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
所以我们就要趋利避害,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那么,同音字,在汉语中,叫做谐音。
通过谐音,一个读音可以对应到多个汉字。
这就带来一个好处,就是信息的增量。
比如黄帝内经的这个例子就是,一个黄的读音,我们能联想到黄字或者皇字。
这样信息就得到增加了,信息的密度就提高了。
其中的好处,就是我们得到了更多的信息,而其中不好的地方,就是使人产生了迷惑。
所以为了使这种现象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首先我们就要肯定其中的价值,
遇到谐音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背后有没有什么好的信息存在。
当然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比如你根据谐音想到一个新的图像,它有可能辅助你加深了理解,也有可能引导你的思维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与想象力相匹配的分辨力。
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逻辑思维。
尤其是在一些经典之中,常常有一些饱含智慧的话语,需要我们揣摩分析,从有限的词句中,发掘更多的价值。
所以这就是我们研读黄帝内经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第二小节
《黄帝内经》,内容非常的丰富。
但是读完之后,人们有一个更大的问题。
你说了这么多,你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你大谈人体的经络穴道,你怎么知道的?
黄帝内经谈了很多问题,唯独在这个方面没有说明。
这就相当于给了你鱼,而没有给你捕鱼的技术。
那么,没有明说,有没有暗藏呢?
既然写书出来,当然是想传播知识,为大众解决问题的。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黄帝内经没有提供一个工具,叫后人好生为难。
不知道经络在哪里,看不见也摸不到,怎么能处理实际的问题呢?
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持有怀疑态度,甚至觉得黄帝内经是不是瞎编乱写的。
我们先不要急于否定。
要知道这是一本重要经典,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学医大家都知道,需要很长的时间,要花很多的精力。
上医科大学,需要五年时间,比所有的大学都长。
所以我们对待黄帝内经,不如深入一段时间,加以揣摩分析,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
第三小节
其实我没有看完黄帝内经,正如上面说到的问题,普通人对人的身体内部一无所知,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所以看到那些经络,穴位,内脏,这样名词,根本不知道在哪里,简直无所适从。
所以越往后面看,越不知道看的什么。
就好像还不懂加减乘除的概念,自然不知道怎么计算数学题。
所以我没看完,就放弃了,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而我多年后再偶然看这本书,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玄机。
黄帝内经中,讲到人的好的状态,是活到百岁。
在古代,这确实是很值得向往的,因为古代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七十的都不多。
所以活到百岁对古人是有吸引力的。
但是现代人也有很多活到一百岁的,这是我们时代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是现在这些活到一百岁的,应该不是因为黄帝内经吧。
所以由此看来,是不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道理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既然你讲的只是活到一百岁的方法,那么上限就那么高,我依靠现代医疗养生也可以达到。
我注意到,黄帝内经除了讲了很多知识,在第一章中,提到了几种人。
其中他最推崇的是上古之人。
这上古之人就不是活一百岁那么简单了,是比黄帝的时代还要高明的一个时代。
所以这就引起了我的重视。
既然上古之人是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当然想向他们学习了。
那么通过黄帝内经,我们能得到上古之人的什么信息呢?
黄帝内经中第一章就谈到了上古之人,而且还提到了上古圣人。
这上古圣人自然是上古之人里面的高人了,也就是其上限更高!
所以这当然更加值得我们重视,这是精华中的精华,我们当然要见贤思齐,优中选优了。
关于上古圣人,黄帝内经是这样写的: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如何如何。。。”
这些内容虽然不多,却给我们打开了了解上古圣人的一道窗口。
是以如何如何后面,就是说上古圣人能达到什么效果,而“是以”两字前面,就是上古圣人认为应该怎么做。
具体也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四小节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句话的中间引人注意。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这里提到了真气。
我们前面说,不知道如何感知经络。
而真气,应该就是流转于经络之中的。
如果可以“真气从之”,是不是就可以感知到经络呢?
而仔细分析这句话,才发现机关重重,伏笔甚深!
当然,看任何词句,首先要看表面意思。
我买的这本黄帝内经,也是原文带翻译的。
翻译是这样写的:“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要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清净,无欲无求,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病从哪里来呢?”
看了翻译,好像是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了。
但是,翻译改变了原文,恰恰丢失了隐藏的信息!
我们首先观察“恬淡”两字。
“恬”字左边是心,右边上面是一撇或者说单人旁,下面是口或者是古字。
这就要运用到我们第一小节中谈到的,用谐音增加信息量了。
恬字分开:心亻古,我们把亻看做“似无以”,再加上谐音,就得到一句话:
心似无意鼓。
再看“淡”字,也可以分拆出一句话:盐水上下活。
所以“恬淡”两字经过信息增量,居然对应了这样一句话:心似无意鼓,盐水上下活。
我们有现代医学知识的人,就很清楚了。
这句话是很符合人体科学知识的。
它描述出了心脏不停跳动,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一个动态过程。
所以科学不科学?
非常的科学。
所以对待这句话,不能简单看表面,也不能只看翻译。
而要看原文,看到字里面,运用谐音和联想的方法得到信息增量。
再从丰富的变化中,提取我们所要的精华。
这或许才是宝藏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五小节
知道了文字中隐藏着信息,我们再把这句话看一遍。
这一看,顿时就有发现!
后面一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竟然还隐藏了一句话。
就是“从病内精”!
这想必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内经。
而且直接解答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疑问。
怎么才能学深学透,怎么才能知道经络?
“从病内精”,这就是方法。
在实践中去学习,精进。
在解决病痛病变的过程中,就会对人的身体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也会更深入的认识到,正常的人体运转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这就好像我们学生学数学,不断的解一个个的问题,从而对公式和规律掌握和理解的更多。
所以这就是我发现的,内经中的内经。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这就是方法,道路,是前进的阶梯。
这不光是指导我们个人的,而是对整个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对人体的了解更深,因为他们看到的病例多,就越发的知道什么是对的,是好的。
第六小节
那么,知道了这句话,我们再次观察。
既然有了一句“从病内精”,给与了我们指导,那么再向前看,
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跳着看,前面还有一个“从”字。
又得到一句话:“从真虚恬”“有避贼虚”。
这个意思就不明显了。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需要用到谐音联想的分析了。
而谐音联想固然能够增加我们获得的信息,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惑。
就好像是一个分岔路口,有好几个方向,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分辨力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想,我们使用排除法,把几个分岔路都走一遍,都分析一遍,
排除错误的,剩下的不就是正确的吗?
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我们这种分析,有一个前提,就是作者通过这种信息增量的方式埋下了伏笔。
那么假如没有呢?
因为随便一句话都可以有信息增量,也许作者没有这样想呢?
所以这就是考验我们的地方。
比如前面的“从病内精”,这句话非常的简单清楚,而且也不需要谐音联想,而且隔一个字分布一个,结构也清楚。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指导,对我们是有益的,
我们既然认为作者是比我们高明的多的,那么我们这样分析很合理。
但是,“从真虚恬”“有避贼虚”,这两句就意义模糊,即便我们使用了谐音,也依然分辨不清。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仔细的揣摩。
排除法是不行的,就算剩下最后一个意思,我们也不能直接判断就是对的。
而必须要分析出确信是符合医学道理的,符合我们科学见解的,对我们是有益的一部分。
就算最后全部否定,那就判定这是我们信息增量出来的一种冗余部分,不再加以关注罢了。
而我仔细观察“从真虚恬”“有避贼虚”,果然又有发现。
我们大致一看,这两句都有一个“虚”字。
一个在第三个字,一个在第四个字,都在靠后的位置。而起“虚恬”里面“虚”字后面是一个竖心旁。
这是不是包含了“三思而后行”这样一句话呢?
不管怎么说,我们多思考。
也许你会觉的有些牵强,但我们对上古圣人知道的太少了,就这么一句话,当然要反复琢磨。
即便其中分析出来一些不一定是作者的表达,但只要是有益处的,我们就吸收。
我想,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既然黄帝内经这么推崇上古之人,我们抱有一份尊重,把对方想的高明一些,再高明一些,想必是不会错的。
第七小节
因为这里的思维出现了岔路,我仅做了有限的分析。
有一些疑惑不清的地方,有待更多人去发掘,也许你的灵光一闪,就看到比我更远的地方。
大家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问题就留给更多的人去思考。
我按照我的节奏继续向前走。
我们再来看“虚无”两字。
“虚无”两字拆开,是“无一点企业一点厂”。
我们可以看到,“虚”这个字设计的非常巧妙,以“厂”和“七业”为主要结构。
既然有一个“厂”,我们自然会把“七业”顺理成章的理解到“企业”这个概念上面。
当然这里是有疑问的。
“厂”和“企业”的概念都是近现代的,古代也有这样的概念吗?
我们对古代,尤其是上古,是知之甚少的。
但是既然古代有黄帝内经,而我们正在学习分析,这就说明古代有先进的地方。
既然黄帝的时代都有先进的地方,那黄帝推崇的上古时代,自然就更加应该是比较先进的。
因此,上古时代有“厂”和“企业”这样的存在,也就合乎逻辑了。
或者他们有这样的见识和认知,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不能一边学习黄帝内经,一边又把古人当做茹毛饮血的穿树叶的原始人吧。
那么,我们把“虚无”分解为“无一点企业一点厂”这样的一句话。
这也是容易理解的。
因为“恬淡虚无”字面意思就是少做事,我们也知道古代有无为的思想。
所以“无一点企业一点厂”这样的意思,和“恬淡虚无”这样的词汇,是非常的相匹配的。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刻意选用,或者刻意创造的一个词汇。
它很可能就包含了作者的一种倾向,让我们不要费心费力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上。
因为你一旦进了厂和企业,就不由自主了,不干够一定的时间,不完成一定的任务,是无法休息的。
所以远离这种地方,才可以更好的追求“恬淡虚无”啊。
我们这里先不讨论这种倾向正确不正确。
我们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是,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分析上古圣人的话。
保持谦虚一点,先不要上来就提反对意见。
比如你去找医生,医生让你多休息,你来一句“我光休息哪有钱吃饭?!”
医生说的对不对?是对你好的。
你考虑的有没有道理?也有道理。
但是当两者相冲突时,需要你自己去衡量,去平衡,去调整。
看哪些更重要,哪些可以舍弃。
医生也只是给你一个参考。
我们就算不可避免的要去厂里去企业赚钱,也要对自己的身体多一份关注,除了你,没有人更爱你。
第八小节
再看“恬淡”。
“舌”的右边是三点水,剩下的是两个火和一个心。
我又分析出这么一句话:
“舌有水,火不担心。”
这也是运用了谐音联想,再提取精华得到的。
因为我们得到的信息有限,所以就应该反复分析。
尤其是对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而且是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上火看舌头,这是粗浅的医学经验。
所以舌头得到润泽,有唾液分泌,就不太担心火气的问题。
其实在这里,我还想到了所谓的小周天。
因为小周天形成的一个现象就是生成了唾液,也就是口内生津。
而小周天也和经络学说息息相关。
所以是不是这里暗指的是小周天呢?
很多人都说小周天形成之后,百病不生,这值得我们重视。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一个源头,如果说在里面隐含了小周天的内容,我觉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我们再看“舌”右边的三点水。
这组成了一个反着书写的“活”字。
刚好,后面的两个“火”字,和“活”字的读音也想通。
而且,我们前面说的“从病内精”,也是倒着隐藏的信息。
所以这个倒着的“活”字应该也很关键。
它是不是意味着“返老还童”呢?
“返老还童”我们都知道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很高深的境界。
而且显然是和医学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们由倒着的“活”字,想到“返老还童”,也非常的合理。
这是很令我们向往的,也符合上古圣人的境界。
道家中,也有“顺成凡,逆成仙”的说法,跟小周天也有关联。
所以我们不妨在这个位置留心一些。
虽然这种境界看起来离我们太遥远,但目标和追求是要有的。
而且也只有这样高明的境界的追求,才符合我们“无一点企业一点厂”的判断。
不然,仅仅是为了活百岁的目标,就要求人不工作不劳动,实在没有那个必要。
一定是很高深的存在,才值得我们放弃很多东西去换取。
第九小节
我们反复看这一句话。
因为这是上古之人的宝贵经验。
其实古人留下反复看这种词汇,已经告诉我们既要重复看,也要反着看,倒着看。
所以我们才能发现“从病中精”这样的话。
那么,我们倒着看“恬淡虚无”呢?
因为这一句,是“真气从之”的前提条件。
所以非常的关键。
而倒着读出来之后,是这样两句:
“无需丹田”,“雾蓄丹田”。
这就是我们得到的增量信息。
这就又是考验我们的地方了。
又需要思考和分辨了。
是不是在说丹田,是不是需要丹田,这里有两个相反的方向。
如果不需要他为什么要提一下呢?
实际上他也没有提一下,只是我们自己分析出来的而已。
是我们想多了,还是我们发现了重点?
所以在这种分岔路口,我是不能直接下结论的,不然有可能误导大家。
但是可以提出来做一个参考。
毕竟丹田也是中医文化道家文化的一个关键概念。
同时也是经络知识涉及到的一个地方。
有没有丹田,丹田在哪里,真气是什么,是不是汇集在丹田?
这都是问题。
考虑到“从病中精”,我们还是应该从实践中去证悟,参照身体出现的各种变化,来具体的对待分析。
从而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
许多人有修行的经验,但是我们不知道真假。
只有自己观察体悟自己的身体细微反应,再参考古往今来留下的诸多经验,再对比经典里面的各种语句。
要做综合的判断。
要联系,也要对比,有选择,也要有否定,带着怀疑和困惑,摸索着前进。
第十小节
以上,是我对黄帝内经中我认为的最关键的一句话的分析。
就像采茶要采最顶端最嫩的那片叶子。
黄帝内经当然内容很多。
但是我根据他里面所推崇的上古之人的信息,我得到了这些见解。
虽然附加了我的一些联想,运用了一些组合分拆的方法,并结合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经络,甚至道家的概念。
我觉得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并且,“从病内精”这句话,是不是能称为黄帝内经中的内经,可能中医学界还会有一些争论。
我的信息增量分析法,也需要更多人的尝试和检验。
总之,我们抱着取其精华的态度,把古人想的高深一点,多揣摩分析,有利于我们得到更多的观点,经验。
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理解深入黄帝内经,可能就会对所有的学习者起到辅助参考的作用。
至少我在网上这么多谈论的文章中,还没有看到这样说的。
用谐音联想去分析,可能有些人也不理解,觉得有牵强附会的成分。
我想我们可以从结果去看,对你有益的,你就吸取,觉得不恰当的,就置之一笑。
我想这一部分内容,结合图示来看,可能会更清楚。
至于经络,并不会因为这一点分析自己跑出来。
我的分析结合我的一些经验,我认为是“感知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不断地提高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这也符合“从病中精”的实践原则。
“病”,就是围绕正常状态的一些波动变化。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可能还需要不少的时间,才能逐步的达到“精”的程度。
而“无一点企业一点厂”,这个涉及的挣钱生存的大问题,黄帝内经其实也给出了方案。
那就是在学医的过程中,一边精进自己,一边维持生活,一边还能帮助到别人。
这样这个系统,就是完善的了,也不会有不被社会接受的问题存在。
那么泛化来讲,其他的各种工作,也都有医的成分。
都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大医之道。
大家一起认真的对待生活,认真的对待我们的身体,在实践中不断证悟,去接近上古之人的境界。
来源:湖北坤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