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大观园》采用了创新的叙事方式,一改之前的线性结构,穿插了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方式,并融入电影化蒙太奇手法,如“宝玉挨打”场景通过光影与滚台阶的动作结合,将传统戏曲动作升华为现代舞台语言。而“四季变换”“老年与青年宝玉跨时空对话”等非线性叙事,让人眼前一亮
3月21日晚,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经过首轮修改后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重装上阵,连演4场,吸引观众从全国各地赶来。
从《钱塘里》《新龙门客栈》到《我的大观园》,近几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排的新编越剧热度十足,爆火出圈。
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在大众的认知中,越剧节奏缓慢,唱腔悠扬,符合老年人倾向于宁静、舒缓的审美需求,拥有众多的老年粉丝。
而如今《我的大观园》观众中,却是年轻人居多,有点出人意料。
但看了这部戏,观众立刻会被剧中的立体场景,明快节奏所吸引,演职人员倾注心血,在当代语境下赋予经典以新生,这样的戏曲能不火爆吗?所以在意料当中。
能让传统戏曲活过来,并且爆火,无外乎两个字“青春”。
诚如之前所言,老年人忠爱戏曲,要想吸引年轻人,就需要打破常规思维,重塑戏曲结构,用“青春”的手法留住青春的人。
《我的大观园》采用了创新的叙事方式,一改之前的线性结构,穿插了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方式,并融入电影化蒙太奇手法,如“宝玉挨打”场景通过光影与滚台阶的动作结合,将传统戏曲动作升华为现代舞台语言。而“四季变换”“老年与青年宝玉跨时空对话”等非线性叙事,让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常见的现代视角吗?
传统戏曲,一个舞台,三五演员穿插走动演出,属于平面戏曲。《我的大观园》引入现代科技,采用可移动的机械阶梯和多媒体影像,将舞台幻化为大观园、太虚幻境等意象空间。导演还天马行空地加入现代音乐剧元素,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通过虚拟场景焕发新生,观众称“看戏看出了大片效果”。
青春版,顾名思义,演员也必然是青春靓丽的。陈丽君美不美?何止美,她塑造的角色“松弛、自然,细节经得起放大”,如老年宝玉的沧桑感与青年宝玉的纯真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好演员,可以堪称一部戏的“引流入口”,陈丽君的粉丝们从天南地北空降杭城,《我的大观园》一票难求,是再正常不过了。
而今处于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一部戏曲的爆红,除了本身品质过硬外,宣传推广也必不可少。《我的大观园》及时拥抱新媒体,积极和观众互动,激发观众的参与感,粉丝们甚至创意剪辑了不少片段,最为有名的是“宝玉挨打”“重读西厢”,为此宝玉在观众手中被挨打了几万次,形成二次传播热潮。
《我的大观园》的成功,是越剧的一场突围,更是传统戏曲青春化的范本。它再次证明:经典的重塑,需要创新的力量。永葆青春的妙方,是用“青春”的方式让它回归青春。这在各行各业,放之四海皆准。只有“去程式化”,传统艺术便能在钱塘潮中勇立潮头,正如编剧罗怀臻所言:“戏曲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创造未来!”
来源:中国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