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太行巍峨,松柏常青……”3月20日,在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内,讲解员李洋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着革命故事。一上午接连讲解了3场,她忙得顾不上喝水,却仍面带笑容、步伐矫健,看不出一丝疲态。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太行巍峨,松柏常青……”3月20日,在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内,讲解员李洋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着革命故事。一上午接连讲解了3场,她忙得顾不上喝水,却仍面带笑容、步伐矫健,看不出一丝疲态。
清晨,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在狮脑山上,李洋望着远处巍峨矗立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心中充满敬畏。作为百团大战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她常常想起多年前自己第一次踏入这里时的情景。
大学毕业后,得知百团大战纪念馆正在招聘讲解员,喜欢研究历史的李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初筛和几轮面试,最终顺利入选。“父母得知消息后,也为我感到高兴,认为这是一份光荣的工作。”2011年夏天,李洋正式入职百团大战纪念馆,开启了讲解员的人生。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家人做饭的间隙,紧张地化妆;送孩子到校园后小跑着乘坐班车上山;下班后又是一路飞奔接孩子回家,紧张地做饭、收拾家……这样的日常平凡而繁忙,但李洋觉得充实又有意义。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从一名青涩的讲解新人成长为深受游客信赖的红色文化传播者,李洋一走就是14年。
在百团大战纪念馆,熟记12个版本的讲解词,是每个讲解员的必修课。李洋会针对不同群体反复推敲讲解词。她为中小学生缩短时长,融入趣味故事;为老年观众放慢语速,讲述经典故事;为专业学者深挖史料,串联历史脉络。“历史不是陈列柜中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基因;不是冰冷的文字史料复读,而是有血有泪的生命史诗。只有先让自己感动,才能让听众动容。”李洋说。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让她在一众讲解员中形成了自己亲和的独特风格,赢得了广大受众的认可。
李洋的讲解从不拘泥于稿本。她会根据参观者的眼神调整语气:面对孩童,她以“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的故事点燃好奇;面对军人,她以战役地图上的箭头勾勒战略智慧。一名游客留言:“她的声音似烈士开口说话。沉默的墓碑下,藏着震耳欲聋的呐喊。”
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巅,冬季寒风凛冽,夏季酷日暴晒,李洋14年如一日坚守,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从百团大战纪念馆到百团大战纪念碑,从狮脑山战斗指挥所旧址到军事文化园,李洋每天用行动诠释信仰,用执着坚守理想。
每天,李洋都随身携带“问题本”,记录游客的每个追问。“百团大战发起的原因?”“百团大战走出多少将帅?”她研读所有关于百团大战的书籍,听遍了关于百团大战的讲述,并将每日新闻与时政热点融入讲解,让百年党史与当代青年的困惑对话。一次,她目睹八旬老人在范子侠的雕像前颤抖地复诵入党誓词,深受震撼。“那一刻,我理解了何为‘薪火相传’。”李洋说。
李洋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讲解工作,每当游客进入百团大战纪念馆,她便以饱满的热情引领大家观看浮雕、图文展板、实物遗存等馆内陈设,声情并茂地讲述革命先辈为了革命理想和民族复兴,在这片土地上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红色故事。
每一件文物都是凝固的历史,每一段故事都是燃烧的火种。讲解员不仅是历史的转述者,更是精神的摆渡人。“讲解员的麦克风,传递的不只是声音,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记忆。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希望能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历史‘声’入人心。”李洋说。翟 颖文/图
来源 | 阳泉晚报
来源:阳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