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当你浏览视频网站最初的100个记录地震发生瞬间的视频时,会惊讶地发现,几乎没人会践行官方倡导的 “趴下、掩护、坚持住” 这三大避险动作。
在地震突发的瞬间,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关键。正确的抉择,或许就能挽救生命;可一旦判断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当你浏览视频网站最初的100个记录地震发生瞬间的视频时,会惊讶地发现,几乎没人会践行官方倡导的 “趴下、掩护、坚持住” 这三大避险动作。
为深入探究这一现象,我们有幸邀请到全球顶尖的地震专家——克里斯·戈德芬格。在之前的节目里,克里斯曾帮助我们剖析了卡斯卡迪亚超级地震,阐述了它为何极有可能酿成现代史上最为严重的灾难。
令人意外的是,克里斯坦言,自己也不会遵循 “趴下、掩护、坚持住” 的常规建议。出于好奇,克里斯深入追溯这一理念的起源,试图找到科学研究的支撑,遗憾的是,并未找到任何相关科学文献。
这促使他开始思考:在真实的地震场景中,这一理念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
如今,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地震犹如高悬在美国西北部地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随时可能爆发。与此同时,圣安地列斯断层也时刻威胁着加利福尼亚州居民的安全,地震风险如影随形。
因此,探索正确的地震应对策略迫在眉睫,那么这篇文章无疑是你获取救命知识的重要契机。
要知道,地震并非千篇一律,有些地震会瞬间引发剧烈震动,而有些则由截然不同的地质力量导致。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地震往往会释放出可感知的预警信号。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识别这些预警信号,同时,听听克里斯分享他在遭遇地震时的应对计划。
此外,尾声我们还将为你详细罗列地震时最安全和最危险的建筑类型,相信你一定希望知晓自己日常所处的建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9级地震堪称地震界的 “王者”,是有记录以来最为强烈的地震类型。尽管这类地震极为罕见,但每次来袭,都如同末日降临,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回顾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以及即将威胁美国西北部的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地震,它们不仅夺走了成千上万条鲜活的生命,还存在一个显著的共性——均属于俯冲带地震。
当一个构造板块被强行挤压到另一个板块下方时,便会引发这类地震。对于居住在太平洋西北部等地震高危地区的人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俯冲带地震会提前发出预警,因为其引发的震动会以不同速度传播。
一场地震通常会产生大约六种不同类型的地震波。
其中,P波是一种纯粹的压力波,宛如在地球内部穿梭的声脉冲。P波的传播速度比其他类型的地震波略快,而且其引发的震动相对较为轻微。
这意味着,当地震发生时,你距离断层线越远,P波与后续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地震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就越长。地震发生时,我们不会瞬间感受到剧烈的晃动,然后毫无征兆地摔倒在地。
相反,我们会先经历大约一分钟的轻微P波震动,此时,人们可能会产生疑惑:“这难道是地震?” 这段看似短暂的时间,实则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以波特兰和西雅图为例,在地震中,大多数桥梁会瞬间倒塌,建在可液化土壤上的社区和工业建筑将滑入水道,山体滑坡、石油泄漏、爆炸等次生灾害也会接踵而至,宛如世界末日的场景。
此外,地震发生时所处的建筑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死存亡。
20世纪70至80年代,人们开始逐渐掌握在高地震风险地区建造建筑物的技术。
然而,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直到1988年才被人类发现。这就导致在俄勒冈州,建于90年代中期之前的建筑,普遍存在安全隐患。
除了木结构房屋外,美国西海岸城市中高达70% 的现有建筑不符合现代抗震标准,在地震的冲击下,随时可能轰然倒塌。
追根溯源,“趴下、掩护、坚持住” 的理念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防体系。在冷战时期,孩子们被教导在核攻击发生时躲在课桌下避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应对核攻击的方法逐渐演变为应对多种灾害的通用策略,如今更是被广泛传授,作为应对地震的标准做法。
但在现实中,难道就没有更有效的地震避险方法吗?
2011年,克里斯在日本参加一场地震学术会议,所在的建筑具备抗震功能。当9级地震来袭时,克里斯亲身体验到了P波的预警信号。这些P波极其微弱,以至于拍摄会议的摄像机的图像稳定器都自动抵消了它们的影响。
然而,片刻之后,更为强烈的地震波接踵而至。就在这时,一位日本研究生提议:“我们出去吧。” 众人随即跟随他撤离到室外,目睹了大楼剧烈摇晃、旗杆疯狂摆动的惊险场景。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近地壳地震。通过相关视频可以看到,地震发生后,人们很快便能感受到明显的震动,短短几秒钟内,墙上的物品便纷纷掉落。
克里斯指出,如果你在地震发生时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么很可能遭遇的是近地壳地震,此时,趴下并寻找掩护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倘若你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又该如何应对呢?美国西北部的多数城市距离海岸和俯冲带较远,这意味着在强烈震动来临之前,人们有机会接收到地震预警。
例如,当你距离俯冲带100公里时,就像克里斯在日本的经历一样,在具有破坏性的S波抵达科瓦利斯之前,你将有整整一分钟的时间感受轻微的P波震动。
基于此,克里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如果逃生门近在咫尺,是否直接撤离比原地 “趴下、掩护、坚持住” 更为可行?
观看建筑物倒塌的视频后,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会选择撤离,而非遵循 “趴下、掩护、坚持住” 的原则。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地震发生时,尤其是在P波过后撤离建筑物,同样存在巨大风险。
决定是撤离还是原地避险的关键因素,在于对现场情况的准确判断。
首先,你需要评估跑出建筑物是否比在原地趴下、掩护更安全;其次,你必须明确撤离的目的地。如果盲目地跑到街道上,而周围又有大量未加固的建筑,那么你所面临的危险可能远超留在建筑物内。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呢?准确判断所处建筑的类型,是应对地震的首要步骤。
为此,我们探讨了三种常见的建筑类型,以及它们在地震中的表现。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而言,夜晚或许是相对较好的情况,因为此时大多数人都在家中休息。
独栋木结构房屋由于结构灵活,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警惕掉落的烟囱、书架、灯具以及门廊等潜在危险。
因此,趴下并掩护自己依然是较为稳妥的做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房屋并未与地基牢固连接,这意味着即便人员能够幸存,房屋也可能在地震中损毁。
无延性混凝土建筑是另一种常见的建筑类型。延性指的是物体在发生变形时仍能保持强度的能力,而混凝土本身并不具备这一特性。
混凝土质地脆弱,如同玻璃一般,在地震中极易突然损坏。通常,我们会看到柱子底部的混凝土被压碎,梁与柱之间的节点也会出现严重损坏,这些都可能导致建筑物最终倒塌。
在所有建筑类型中,未加固的砖石建筑堪称最危险的存在。在这类建筑中,楼层的木框架仅仅嵌入砖石墙内,缺乏有效的机械连接。
当地震发生时,随着建筑物的摇晃,木框架与砖石墙会逐渐分离,墙体往往会向外倒塌,砸向街道。由于失去支撑,楼层也会随之坍塌。
在许多城市,未加固砖石建筑数量众多。以波特兰为例,当地绘制了详细的未加固砖石建筑地图,如果你对自己所处的建筑存在疑虑,不妨查阅相关信息,提前做好防范。
相比之下,自90年代中期以来建造的建筑,或是经过抗震改造的建筑,在地震中则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许多位于高地震风险地区的现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抗震因素,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因此,身处这类建筑时,人们可以选择原地趴下、掩护并坚持住,无需盲目撤离。目前,我们正逐步对老旧基础设施进行抗震改造,实践证明,这些改造措施在应对地震时效果显著。
例如,有一座始建于19世纪末的未加固砖石建筑,经过改造后,增加了钢框架、钢柱、钢梁、楼板以及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抗震结构。
在这样的建筑内,配备了充足的可用于掩护的课桌,即便遭遇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地震,也能为人们提供相对安全的庇护。
正因如此,在墨西哥等国家,官方会指导处于建筑物较低楼层的人员及时撤离。而在以色列,新建学校会教授学生 “趴下、掩护、坚持住” 的避险方法,而在老旧建筑中的学生则被要求撤离。
对于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而言,对现场情况的准确判断尤为重要。因为在地震发生后,不仅要面对建筑物和桥梁的损毁,还可能遭遇紧随其后的巨大海啸。
了解附近的高地位置,提前规划逃生路线,避开潜在的障碍物,这些措施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人类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掌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如何在地震中正确应对,远比学习驾驶汽车容易得多。正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驾驶汽车以确保自身安全一样,掌握地震应对方法同样是在地震频发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必备技能。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制定地震避险策略时,融入对现场情况的准确判断,是否能够提升我们在地震中的生存几率?
当地震来袭时,你是否已经制定了完善的应对计划?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验,让我们共同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同时,希望大家时刻保持警惕,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确保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从容应对。
文本素材来源@PBS Terra
来源:山涧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