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聚变能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具有潜力的清洁能源形式,其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燃料资源丰富且反应过程相对安全。
核聚变能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具有潜力的清洁能源形式,其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燃料资源丰富且反应过程相对安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算力需求急剧增长,而能源效率的提升成为支撑算力突破的关键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可控核聚变作为理论上的"终极能源"方案之一,正受到全球科研领域的重点关注。
近年来,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持续深入。
实现上亿摄氏度高温与千秒级稳态运行,是核聚变反应持续稳定输出的核心条件。
2025年1月20日,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等离子体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创下新的世界纪录。
3月5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首块顶板完成浇筑,标志着这一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3月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领域取得进展,其系统研制水平与运行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务院国资委已将可控核聚变列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
全球范围内,资本正加速流入该领域,行业融资总额已超过73亿美元。
据行业预测,到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相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注:该数据为基于当前研发趋势的预测性估算)。
“本文不涉及任何形式投资建议”
在产业链层面,多家企业已深度参与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与设备供应:
1.国光电气:专注于核聚变装置核心部件制造,其产品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达到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2.某央企材料企业:作为国内高温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其材料已应用于EAST装置及ITER项目,同时具备机器人核心材料研发能力。
3.某海洋经济领域企业:依托中科院合作背景,在可控核聚变设备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品服务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并拓展海洋经济相关业务,入选"十三五"海洋经济示范项目。
来源:商业财经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