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它在孕育出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的同时,也创造了别样的传播方式。
若提起中国神话故事,
你都能想到什么?
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白蛇传、八仙过海……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它在孕育出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的同时,也创造了别样的传播方式。
图 | 来源于人民网
皮影戏作为一种用光源照射形象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其不仅曾是最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还被誉为最古老的中国动画片。
那么你知道皮影戏是如何在光影间跳动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国产动画”幕后,揭秘其中的奥秘吧。
角色制作
早从汉代起,我们就可以追寻皮影戏的踪迹。
宋代《都城纪胜》有这样一段记载:
“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南北宋时,皮影戏的发展十分繁荣,甚至诞生了一种名为“镞(zú)影人”的行业,刻制皮影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项专门的职业。
图 | 来源于节目《一鸣惊人》,皮影戏《猪八戒背媳妇》片段
制作皮影的第一步,就是选皮、制皮。
各地选材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皮影匠人会选取不同的兽皮进行打磨制作。选好的兽皮,需要用清水浸泡刮薄,之后阴干待用。
图 | 清洗刮薄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制皮之后,就是画稿。
这一步,需要用钢针在兽皮上描绘图样。每位皮影制作人都有历代艺人相传的设计图稿,其中包括了人物和景物的各式各样的造型。
图 | 画稿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接下来,就是制作皮影最关键的一步工序,便是镂刻。
镂刻的工序复杂且要求极高的工艺,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有的需要用30把以上的刀具。
老一辈的人对镂刻的刀具也有极高的要求。很多工具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一般有十多把,也有的有三十多把。
图 | 镂刻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下一步,就要敷彩。
皮影的用色非常有讲究,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特色。有的地方将不同颜色混合,炮制出新的颜色。也有的地方以几种颜色为主,深浅层次分明,对比强烈。
敷彩所用的颜料也不是普通颜料。上色先熬胶,胶掺上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这种特制的上色染料会对影偶形成一种保护膜。
图 | 敷彩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上色之后,需要给影偶脱水发汗。
其目的是使彩色经过高温烤制,真正地附在兽皮内。这使皮影的色泽鲜明,永不褪色。胶质封住皮影的毛孔,皮影也不会变形。
图 | 脱水发汗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最后一步,称为缀结。
这便是用兽皮刻成的枢钉,或兽皮搓成的线,将制作好的皮影部件串联起来。
图 | 缀结 |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皮影戏的制作可以总结为8个步骤,24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环环相扣,精巧细致,考验着皮影艺人的手下技艺。
也正是这样的工艺,让每一件皮影工艺都能保存百年甚至更久。
光影背后
图 | 皮影戏表演影像资料 | 来源于纪录片《中国皮影戏》
咚锵咚锵,咚咚锵!
伴随着音乐,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着影偶。光线投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影偶随着艺人手腕的转动而充满活泼生气。
皮影艺人可以表演很多传统剧目。他们不仅熟记台词唱腔,还能即兴演唱,真假声转换,并且同时操控多个影偶,甚至也会演奏乐器。
图 | 来源于动画电影《张飞审瓜》
科技的发展,也为皮影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产动画中,我们除了可以看见水墨画、工笔画、木偶泥塑等制作风格外,也能看到皮影与国产动画电影相结合,向更多人讲述耳熟能详的故事。
自西汉发迹,皮影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传遍中国大地,在历朝历代中又有了新的活力。十三世纪开始,皮影戏相继传入亚欧各国,扩大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影响力。
图 | 大型皮影戏《人鱼姑娘》| 来源于华声新闻
三尺戏台,十指跃动。
一个影偶保存百年,一方文化传承千代。
如果要问拥有了新的生命力的皮影戏能在未来走多远?
大概答案会是,永远。
来源:艺术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