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黄鱼,古称石首鱼,因头部有一对晶莹耳石而得名,是中国东海的标志性鱼类。《吴地记》记载,早在公元前505年,吴越渔民便已掌握捕捞大黄鱼的技艺。其金黄体色与肥美肉质,使其成为历代宫廷贡品,更在民间被誉为“水中黄金”。
大黄鱼,古称石首鱼,因头部有一对晶莹耳石而得名,是中国东海的标志性鱼类。《吴地记》记载,早在公元前505年,吴越渔民便已掌握捕捞大黄鱼的技艺。其金黄体色与肥美肉质,使其成为历代宫廷贡品,更在民间被誉为“水中黄金”。
关于大黄鱼,还有一则乾隆帝的轶事。据传乾隆南巡时,因拆门运石惹太后不悦,特命御厨以大黄鱼创制“脯雪黄鱼”。此菜以雪白鱼肉喻“卧冰求鲤”之孝,佐以琥珀色鱼鳔胶,寓意“金玉满堂”,终博太后欢心。这道菜如今仍是江浙宴席上的经典,足见大黄鱼在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野生大黄鱼早年间并不算珍贵,大黄鱼产量高,存活率高,一网下去就能捞上来几百条鱼。那个时候的大黄鱼的价格只要4毛钱一条。 然而,因为1960年的敲罟法(通过敲打,制造声音将黄鱼震昏,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网中)被渔民普遍使用,大黄鱼的产量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几十倍。
1974年,仅仅浙江省的大黄鱼产量就达到了16.8万吨。大量的捕捞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黄鱼的贬值,那年的大黄鱼价格猛跌,来不及处理的大黄鱼甚至会直接被当做肥料。
但过度捕捞又导致了资源枯竭,自此之后,野生大黄鱼的踪迹越来越少,上乘品质的大黄鱼更是少见,一万元一斤的价格并不夸张。
当然,这都是野生大黄鱼,现在我们吃到的大多都是养殖的大黄鱼。相较于野生大黄鱼,养殖的大黄鱼的价格就要亲民得多,一斤也就三四百元。
虽然养殖大黄鱼看起来利润很多,但是在浙江南麂岛的渔民却赚不到多少钱,那里经常遭受台风侵袭,一不小心就全军覆没,赚的都是辛苦钱。所以那里的渔民大多不希望子女从事渔业,都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好工作。
林端萍的父母也是如此。林端萍学习成绩不错,稳稳当当上了大学,后面又考进了电力局,以后的日子不说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
但2014年的一天,林端萍这个小丫头竟然辞去了铁饭碗工作,放话说自己要回到家乡,帮助父老乡亲把大黄鱼卖出好价格。
林端萍这个想法其实并不突然,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姑娘,她从小就看着父亲在台风天胆战心惊,又眼见着父亲四处求人处理滞销大黄鱼,帮助和父亲一样的渔民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早就在她心里扎了根。
她回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换网箱,以前的方形网箱很简陋,抗风浪性特别差,她把它换成了圆形网箱,抗台风能力拉满,而且鱼在里面能自由游动,肉质更紧实。
林端萍本来还想将大黄鱼吃的新鲜鱼虾换成饲料以此降低成本,但拥有多年养殖经验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用新鲜鱼虾和用饲料养出来的黄鱼的品质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林端萍不服气,就跟父亲分开饲养了一年。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一年之后,林端萍的大黄鱼因为体质差在风浪中损耗了三分之一。自此之后,林端萍开始坚持用新鲜小鱼虾喂鱼,虽然成本高,但鱼肉口感接近野生大黄鱼,这是高价的底气。
在销售方面,林端萍也很有一套。林端萍联系到当地的年轻人,将他们发展成自己的销售分线,通过给他们销售分成让他们自发在微信或者直播做产品宣发和销售。一来二去,林端萍拥有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体。
为了保证线上客户能吃到新鲜的鱼,林端萍会在客户下单后当晚捕捞,第二天直接发货,36小时内送到餐桌。包装还采用碎冰分层装箱,运输全程避光,确保鱼黏液完整、肉质Q弹。
林端萍还抓住温州人办酒席必须有大黄鱼撑场面的突破点,直接和高端酒店合作,主打“现捞现吃”的新鲜牌。在捕捞的时候,林端萍还细心地在晚上用红纸包灯泡抓鱼,因为黄鱼见光会褪色,保持金黄肚皮卖相,送礼请客都倍有面子。
林端萍说,现在南麂大黄鱼节假日热销,年底一天订单就是上万斤,渔民们忙得不可开交。通过多年的沉心经营,目前公司已由一个小型海水养殖场转型为年产值6000万元的温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南麂大黄鱼链主企业、头部企业。
来源:投农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