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赫哲族,中国最后的鱼皮部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6 18:40 3

摘要: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当清朝官员在奏折里第一次写下“赫哲"二字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个从"赫真"(东方人)演变而来的称呼,会成为中国北方渔猎文明的活化石。更早的文献里,"黑斤"、“黑津"等称呼,都是赫哲人扛着鱼叉与风雪在历史长河里刻下的印记。直到1934

朋友们,我们继续新的系列,来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今天来继续说赫哲族,这就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在黑龙江的冰面上,老渔民辛德福总爱念叨祖辈传下的一句话:“咱们赫哲人啊,是江水喂大的孩子。"这个只有五千多人的民族,名字里就藏着三江平原的千年密码。

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当清朝官员在奏折里第一次写下“赫哲"二字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个从"赫真"(东方人)演变而来的称呼,会成为中国北方渔猎文明的活化石。更早的文献里,"黑斤"、“黑津"等称呼,都是赫哲人扛着鱼叉与风雪在历史长河里刻下的印记。直到1934年,学者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出版,这个古老民族才真正走进现代视野。

腊月里的乌苏里江冻得发蓝,62岁的尤金锁正带着孙子在冰面上“踩点"。每隔十步凿个碗口大的冰洞,把渔网沉入水下——这是赫哲人独有的“存年货"方式。等到除夕夜破冰收网,总能捞出胖头鱼、大马哈鱼,做成让南方人瞠目结舌的全鱼宴。

“塔拉哈"半生烤鱼的焦香混着冰碴子,“他斯哈"鱼松在舌尖炸开鲜味,“苏拉卡"冻鱼片像冰淇淋般入口即化。最绝的是“刹生鱼",现捕的鲤鱼切得薄如蝉翼,拌上野葱酸菜,老渔民说这是“江神赏的刺身"。餐桌上规矩也透着渔猎民族的实在:鱼头必须朝向客人,吃鱼不能说“翻面"得说“划船",连鱼骨头都要码整齐——赫哲人相信,对自然的敬畏就藏在筷头碗底。

在街津口赫哲族乡的博物馆里,83岁的付桂珍正用狗鱼肝油鞣制鱼皮。这门祖传手艺能让鲟鱼皮柔软如绸缎,做成的长袍防水抗寒,寒冬腊月贴在身上竟不结冰。更绝的是鱼皮线——把胖头鱼皮切丝浸油,缝制的衣裳泡在水里十年不烂。

早年的赫哲人住着“撮罗子",圆锥形的木架苫上桦树皮,活像扣在雪地里的巨型蘑菇。冬天搬进“地窨子",半地下式的土屋里,鱼油灯照着墙角的狍皮睡袋,灶台上永远煨着滚烫的鱼汤。如今虽住进了砖瓦房,但家家户户保留着“鱼楼子"——架空的木仓房存着鱼干、挂着渔网,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图腾。

夜幕降临时,75岁的吴宝臣会取出祖传的鹿角神帽,摇响缀满铜铃的萨满裙。这个曾经沟通人神的使者,如今成了非遗传承人。他总说:“我们跳的不是舞,是和祖宗的对话。”当“伊玛堪"史诗的苍凉调子响起,仿佛看见千年前的赫哲勇士驾着桦皮船,与江蛟搏斗、向山神祈愿。

1962年的那个冬天,作曲家汪云才在四排乡听到的,正是这样的天籁之音。《乌苏里船歌》里那段空灵的“啊朗赫呢哪",原是赫哲母亲哄孩子的摇篮调。谁曾想这来自冰河的吟唱,竟乘着电波传遍神州,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为之侧目。

“家人们看好了,这是咱赫哲老祖宗的宝贝!"32岁的尤星宇举着手机,在抖音直播间展示鱼皮画制作。这个大学毕业回乡的“渔三代",把赫哲元素融入潮牌设计,鱼鳞纹卫衣在北上广卖断了货。而在八岔乡的生态渔场,48岁的何淑艳用物联网监测鱼群,她说:“现在捕鱼要讲科学,给子孙留条活路。"

曾经的“鱼皮部落",如今开着民宿、办起渔猎文化节。当94岁的葛长胜老人用颤巍巍的手指点开重孙的VR眼镜,透过数字技术看见自己年轻时追猎麋鹿的雪原时,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祖宗的东西没丢,还穿上了新衣裳。"

结语

在黑龙江的晨雾中,赫哲人的渔歌依旧回荡。从康熙年间的“黑斤"到非遗名录里的“伊玛堪",从冰窟窿里的渔网到元宇宙里的鱼皮NFT,这个用江水书写传奇的民族,正用最古老也最鲜活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雪原上永不熄灭的篝火。

来源:大嘉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