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场“田野”上的风俗嬗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6 18:42 2

摘要: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实现方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关注这项工作,既是政策定力,更是深沉期待——乡村振兴不仅要填满粮仓、鼓起钱袋,更要培厚文明土壤,让乡土社会焕发新气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实现方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关注这项工作,既是政策定力,更是深沉期待——乡村振兴不仅要填满粮仓、鼓起钱袋,更要培厚文明土壤,让乡土社会焕发新气象。

在安徽,年轻人用“零彩礼”卸下沉重的婚嫁包袱,“红白理事会”用朴素的乡音劝退铺张浪费,用接地气的规矩守护淳朴民风,而一支支文艺轻骑兵、百姓宣讲团穿梭于田间地头,为村民送去精神食粮。这些新风新俗,像一粒粒种子扎根乡土,终将长成乡风文明的参天大树。

政府有为

“婚宴酒席不超过20桌,农村每桌不超500元,礼金最高600元……”寿县出台的这份“红白事操作指南”,直击大操大办痛点。据测算,仅礼金限额一项,就能为一个家庭减负超万元。

和县打造公益性“百姓厨房”,以“共享厨房”模式破解婚宴成本困局。历阳镇双严社区居民严德志算过一笔账:在“百姓厨房”办宴席,每桌成本较酒店直降千元,既守住了人情温度,又让群众卸下了经济包袱。

阜阳市对“三礼”(零彩礼、低彩礼、不收礼)家庭的礼遇,为移风易俗注入现实动能。子女教育优先、景区免票等七重激励,让零彩礼从道德高台走向生活实惠。

婚嫁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人生大事,但一些农村家庭却曾饱受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困扰。为遏制不良风气,敦化淳朴民风,安徽省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确定了三批次47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和2个国家级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县区在抑制高价彩礼和大操大办等方面率先创新探索,取得喜人成绩。

去年9月,在全国万人婚礼安徽分会场,206对新人发出“弘扬新型婚育文化”倡议,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安徽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系统围绕青年婚恋需求,开展各类婚恋交友活动,弘扬婚恋新风,推动移风易俗,营造健康向上的文明风气。2024年,推选各级最美家庭2.5万余户,其中包括一批婚事新办简办、“不要彩礼要幸福”的家庭典型。

红事移风易俗的浪潮方兴未艾,白事简办的清风也已悄然吹拂。

清明时节的怀远县荆山公墓,手持鲜花的祭扫队伍取代了纸钱香烛的烟雾。通过“丝带寄哀思”“时光信箱”等现代追思方式,让低碳祭扫理念深入人心。

安徽省注重加强“文明祭祀”宣传,通过开展“鲜花换纸钱”“文明丝带”“志愿者劝导服务”活动,逐步实现墓区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平安祭祀。

为推广厚养薄葬、生态安葬的社会文明风气,安徽省建立以公益性为主体、经营性为补充、节地生态为导向、城乡统筹的安葬服务供给格局。其中,公益性墓地已实现市、县、乡全覆盖。

“与其死后大操大办,不如生前多尽孝心。”怀宁县凉亭乡双湖村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移风易俗的背后深意。这番感悟,既是对传统丧葬观念的革新,更是对孝道文化的理性回归,彰显乡风文明建设的可喜进步。

群众“唱戏”

近日,庐江县一对新农人夫妇没有选择酒店,而是在自家亲手打造的蔬菜大棚举办婚礼,完成一场既接地气又有意义的终身之约。亲友表示,这场婚礼不仅瓜果飘香,还温暖节俭。

从“公交婚车”的简约时尚到“自行车队迎亲”的绿色浪漫,从“集体婚礼”的文明新风到“大棚结亲”的乡土温情,群众的自发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移风易俗是一场“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探索的双向互动。

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的基础性规范,将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纳入其中,为村民行为划定红线、明确导向。

黟县宏村镇卢村的巷陌深处,褐色胡桃木雕刻的村规民约悄然生长。“娱乐活动要健康”立于文化礼堂,“清澈河道常治理”守在溪畔桥头,将传统训诫转化为场景化提醒。这种“分解式”传播的智慧,让千年古训在当代村落焕发新生。

“分解之后的村规民约,群众更容易记住,发挥了更好的成风化俗作用。”宏村镇雉山村党总支书记刘志祥说。

村规民约想要获得有效执行,离不开“红白理事会”这只“温柔推手”。

78岁的卢有基是雉山村远近闻名的“总管”,也是村“红白理事会”的一员。借着安排红白喜事的机会,卢有基不忘给村民宣传移风易俗。前不久,一户村民家里办白事,在卢有基的劝导下,取消了请乐队的想法。

在阜阳市,遍布镇村的“红白理事会”更是一跃成为抵制高价彩礼的“尖刀班”。在“红白理事会”调解下,一场婚礼原本要26.6万元彩礼,最终降至5.8万元,降幅近80%。

在推进移风易俗中,“一约四会”的作用不可或缺。其中,“红白理事会”发挥监督指导作用,通过事前告知、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确保红白事操办符合文明节俭要求。道德评议会定期开展评议活动,通过树立典型、鞭策后进,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村民议事会广泛听取民意,凝聚共识,使移风易俗措施更接地气、更得民心。禁毒禁赌会则致力于净化乡村风气,为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由群众首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移风易俗举措,不仅彰显了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折射出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层逻辑——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内生动力,移风易俗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明全域

从喜庆热烈的乡村春晚,到返乡务工人员聚会,这个春节,宣城市宣州区黄渡乡方槐村“新风堂”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青砖小瓦的建筑、宽敞明亮的空间,方槐村“新风堂”既融合文化礼堂、红色课堂、道德讲堂等功能,又满足群众集会、红白事办理等需求,还有常年配备的专职志愿者为村民提供服务。

近年来,宣城市积极推进“新风堂”建设,鼓励各地利用村部旧址、闲置学校、养老院等进行改建,引导没有合适场所的村与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单位合作建设,全市722个行政村实现“新风堂”全覆盖,为乡亲们打造移风易俗的“主阵地”、乡村振兴的“加油站”、文化精品的“展示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村民骑着电动车、搬着小板凳,聚拢在宽阔的文体广场上,为“送戏进万村”活动精彩节目鼓掌喝彩。演出间隙,村委会工作人员“插播”了一个特别节目——“一刻钟宣讲”。从党的创新理论到惠民政策,从和谐邻里关系到“红白喜事”不攀比,再到骑行电动车戴头盔,“一刻钟宣讲”用通俗易懂的家乡话,讲解乡风文明新内涵,听得乡亲们点头称赞。

安徽省深化全域文明建设,高标准、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全国文明村镇225个、安徽省文明村镇567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过50%,一座座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在江淮大地拔地而起。

记者:刘良慧 张理想

来源:民政微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