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急救地摊”到“急救夜校”,从“应急救护实践站”到“地铁急救护一体机”。急救能力是衡量城市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急救知识深入人心,走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郑州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文/图)从“急救地摊”到“急救夜校”,从“应急救护实践站”到“地铁急救护一体机”。急救能力是衡量城市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急救知识深入人心,走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郑州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
在郑州市大街小巷,记者发现,各种急救知识正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走进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中原名城,郑州,正致力于打造一条覆盖全域、紧密协同、高效顺畅的生命“急救链”,为居民幸福生活提供强保障。
走进人群中 让急救科普点亮市井生命线
外伤包扎、触电、烧伤、化学污染……在郑州街头,时常有这样的摊位——每周一三五六的固定时间准时出现,他们不卖货,只教人如何“救人”。这是来自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开设的“急救地摊”,这里传授的急救知识很全面,几乎包含每一项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意外伤害的情况。
“我们的课程会根据地摊前人们的需求去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暑假来了,小朋友比较多,我们会讲溺水相关的急救知识;家里有心脏病人的,我们会教他们如何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一位志愿者现场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在郑州市各社区,通过“急救地摊”“急救讲堂”等多种形式,已累计开展应急救护与法律保障宣讲活动3000多场,使上百万人从中受益。
2月15日,郑州市二七区嵩山路街道航海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个“急救夜校”开课再次掀起城市“急救热”。
“在公共场所突然有人心脏骤停,如果在‘黄金四分钟’内能够进行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患者的生存率可以显著提高……”每到周六,开课前一小时,航海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就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居民,授课老师在台上认真地讲解。
“人非常多,座位根本不够,很多人只能站着听课,即使这样,大家也都会听到最后。”夜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现场众人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十分高涨。多位急救护讲师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学员们进行实操练习,确保大家真正掌握急救要领。
“学习应急救护技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起码晓得遇到突发情况应该如何应对,而不是手足无措或者错误施救。”学员康女士在课后说道。
科技赋能 构建现代急救生态圈
科技创新是“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的核心引擎。走进郑州大街小巷,“科技+急救”无处不在,“数字化场景”“智能化建设”渐次展开,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赋能构建郑州急救新模式。
线上学习视频、线下AI训练机、假人模拟练习……3月20日,杏苑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正式挂牌成立。不少市民纷纷前来,在体验站内通过智能化、可视化的自助式学习方式,从而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
实践站里,专业心肺复苏模拟人、AED训练机、海姆立克AI科普机器人、心肺复苏AI科普机器人、高级婴儿气道梗阻及CPR模型等科技设备十分吸睛。
通过机器与实操考试后,每个人现场就能取到电子的相关项目的科普通关证,拿到证书的张大爷小心翼翼将证书放在一个牛皮袋中:“我以前学习过一些急救知识,可远没有今天的‘AI老师’讲解得详细生动,现场的‘模拟人’能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急救知识的许多细节。”
近期,郑州新开通的地铁线路也陆续迎来一批特殊“员工”——164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地铁1号线郑大科技园站应急救护一体机前,正在等车的韩子枫正驻足观看循环播放的教学视频,随后,根据语音提示,开机、贴片、分析、除颤。
“原来以为医学的东西晦涩难懂,如今看来,理论讲解加实践操作让我很容易就能上手,坐个车的工夫就能get一项新技能。”韩子枫上车前开心地说。
据统计,目前,已有164台AED在郑州新开通的地铁线上陆续开始安装,预计3月初能安装完毕。有8000余名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的“急救骑士”完成培训。此外,据统计,我市在公共场所累计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智慧服务终端等急救设备共计1103台(套),在公共交通系统配备交通医疗急救包3.7万个,公众生命健康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生命至上 让城市急救网络织得更密
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随着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递增,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高。为了贯彻落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我国推出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该计划明确提出,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是一项人人有责、社会共担的重要性、长期性工作。
急救首要且最直接的目的:挽救生命。根据医学研究,每延迟一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7%至10%。“在心脏骤停、窒息、严重创伤等紧急情况下,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消逝。”郑州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冬玉表示,因此,通过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解除窒息等急救措施,能够在专业医疗救援到达之前,为伤者争取到宝贵的“黄金时间”,能增加患者存活的机会。而相关统计也显示,1分钟内使用了AED配合高质量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能提升到90%,4分钟内使用的成功率也有60%。
“除了挽救生命,急救还致力于保护伤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及时的急救处理不仅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为后续的专业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急救人员专业的态度、冷静的操作,可以给予伤者及其家属的安慰与鼓励,能极大地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李冬玉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此外,李冬玉也指出,急救的目的还体现在提升整个社会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增强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上。通过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可以让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从而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有效减轻伤害。这种全民参与的急救体系建设,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保护,更是对整个社会安全网的加固。
来源:中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