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AI淘汰网红”话题持续发酵。DeepSeek的文案生成能力远超人类脚本创作,Sora可批量产出短视频,AI虚拟偶像如Lil Miquela、Imma已取代部分真人网红,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粉丝,也吸引了许多品牌的目光。
近期,“AI淘汰网红”话题持续发酵。DeepSeek的文案生成能力远超人类脚本创作,Sora可批量产出短视频,AI虚拟偶像如Lil Miquela、Imma已取代部分真人网红,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粉丝,也吸引了许多品牌的目光。
AI大幅降低内容创作门槛的同时,更迫使真人网红重新定位。这场效率革命看似威胁人类创作者,却意外催生了另一种现象:2025年3月,在第九届克劳锐新媒体生态大会上,一场奇观正在上演:《AI红利:创作者解锁万亿市场》新书的展位上,来自全球的头部网红争相打卡领取这本“行业宝书。
这本由天下秀董事长李檬撰写的新书,因其对“AI将淘汰网红”的尖锐预言与破局方法论,成为行业热议的“生存指南”。这场看似矛盾的场景——一边是AI技术对内容生态的颠覆性冲击,另一边是创作者对技术红利的集体拥抱——正是当下创作者经济的真实写照,既焦虑于“被淘汰”,又渴望借技术“破局重生”。
这种矛盾心态的根源,在于AI对内容生态的颠覆性重构。首先是效率碾压与价值回归:AI将内容生产门槛降低90%,但算法制造的“精致平庸”加剧同质化竞争,唯有具备思想深度的创作者能建立壁垒。其次是生存焦虑与进化机遇:中腰部创作者通过AI工具(如天下秀“灵感岛”等)实现高效内容输出,而依赖模仿、追热点的低水平创作者正被淘汰。此外是人机博弈与生态洗牌:AI虚拟红人崛起分食商业预算,但真人创作者通过“情感穿透力+独特视角”重塑竞争力,如@米三汉5个月制作的匠心视频——450分钟深度讲解《红楼梦》,仍能引发用户共鸣,获得了上亿播放量。
李檬的预言:从“淘汰广告公司”到“人机共生”
作为一名在红人经济领域深耕十五年的创业者,李檬的行业洞察始终超前。2019年,他预言“网红将替代广告公司”,而今在《AI红利》中进一步提出:“AI正在淘汰那些混日子的内容创作者,但真正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会跟AI合体,拓宽创意边界,开创全新商业格局。”这一观点直击行业痛点。
首先,技术平权下的分化:AI工具如“简单AI”一键生成爆款标题、种草笔记,但真正稀缺的是“从平凡中挖掘不凡”的洞察力。例如,80年前霍普金斯从啤酒工艺中提炼“高温纯氧”卖点,这种创造力至今仍是AI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
其次,虚拟红人的双刃剑:AI分身可24小时直播、精准适配粉丝需求,但真人网红的“真实故事”仍具不可替代性。如汶川地震亲历者的纪实内容,无需修饰即能引发共情。
李檬在克劳锐大会分享了有关“AI赋能创作者”的观点和洞察,他强调:“未来十年,创作者经济的本质是做‘品位的生意’。”当AI接管重复性劳动,人类创作者的核心使命转向“情感连接”与“价值定义”——这正是《AI红利》被奉为指南的关键:它提供了一套从“创意构思”到“数据洞察”的AI协作方法论,帮助创作者将技术转化为“创意护城河”
“创作者经济”在AI冲击下发生裂变,我们靠什么赢过AI
面对AI冲击,行业正形成两极分化。从《AI红利》这本书的视角看来,最近10年,创作者经济已经经历了两次裂变:一是全民创作时代: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崛起,叠加AI技术,使业余爱好者(如厨师、司机)能轻松将兴趣转化为职业。用户通过付费、评论深度参与创作,传统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转向AI时代的UGC(用户众创)生态,催生海量多元化内容。二是人机协作革命:生成式AI以超高效率辅助创作,弥补人类状态波动、精力有限等弱点。AI已能谱交响乐、绘艺术画、写剧本,但其真正价值在于成为“永不疲倦的助手”,帮人类跨越技术门槛,专注创意决策。
AI虽然可以辅助创作,但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AI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来提升效率。AI 创作内容的最大风险,就是对真实感的破坏,人们一旦对真实的东西有需求,任何加工和修饰都会是一种破坏。
与其与AI比拼创作效率,不如深耕“真实的力量”。人类创作者跟AI对比的核心竞争力,是真实。AI淘汰的是套路化内容,但会奖励那些用生命体验说话的故事讲述者——这才是《AI红利》揭示的生存法则。
未来图景:技术伦理与人文价值的终极平衡
AI引发的行业核裂变中,淘汰与红利并存,恐慌与希望共生。正如《AI红利》所言:“生存的关键不是强大,而是适应。”当技术将创作门槛夷为平地时,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既懂机器逻辑,又拥有人性温度的内容造梦者,以及那些在“人机协同”中找回创作初心的破局者。他们或许不会每天焦虑“是否被AI淘汰”,因为他们早已将技术化为进化之翼,飞向万亿市场的星辰大海。
《AI红利》的爆火,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工具理性”与“人文温度”的行业觉醒,其底层逻辑在于:一方面是实用主义:书中提出的“数据-创意-内容”闭环系统,已被验证可提升50%创作效率。另外一方面是人文温度:AI无法理解“我爱你背后的烟火气”,而人类的情感共鸣仍是内容价值的终极标尺。
同时,AI也在加速内容产业的头部化、精品化。为什么内容平台以前可以拥抱大量腰尾部的、平庸的内容创作者,现在却不行了?那些既无创意又无特色,依靠模仿和单纯追热点获得一席之地的平庸创作者,对内容平台已经失去价值。AI 本身就有超强模仿能力,就是追热点也更具时效性。
来源:塔普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