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为何疫苗成为救援的“第二生命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6 14:18 3

摘要:26日凌晨,想必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手机突然响起,房屋开始摇晃,内心的恐慌随之而来。

26日凌晨,想必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手机突然响起,房屋开始摇晃,内心的恐慌随之而来。


没错,是地震!


幸运的是,此次地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未对房屋造成损害。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的正式测定:3月26日1时21分,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北纬39.42度,东经116.60度)发生了4.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公里。紧接着,在1时25分,同一地点(北纬39.42度,东经116.57度)又发生了2.9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5公里。这第二次地震是先前4.2级地震的余震。


01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提及地震,人们往往感到恐慌,这不仅是因为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还因为灾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问题。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地震后的防疫工作,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因为地震灾害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破坏与人员伤亡,而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除了紧急救援与物资供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疫苗也成为了另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地震后,环境恶化、卫生条件下降,加之人群密集、免疫力降低,极易导致传染病爆发。疫苗作为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能够在灾后迅速构建起一道保护屏障,防止疫情蔓延,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02

地震后可能引发的疾病及预防

1.肠道传染病

地震后,确保饮水和饮食的卫生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引发肠道传染病的关键因素。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防护方法:接种甲肝疫苗、霍乱疫苗、EV71疫苗等。


2.虫媒传染病:如乙脑、黑热病、疟疾等

地震后,确保个人防护到位,避免蚊虫叮咬。

防护方法:接种乙脑疫苗。


3.人畜共患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地震后,相关部门要加强人和畜的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防护方法: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人用皮上划痕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


4.预防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发生。

防护方法:接种破伤风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


5.常见传染病

地震后人员聚集程度高,流动性大,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容易导致麻疹、风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防护方法: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03

疫苗的重要性!

疫苗的诞生有效地遏制了多种可预防的传染病的传播和发生。


以天花为例,在20世纪,这种疾病夺去了约3亿人的生命。然而,由于安全有效的天花疫苗的开发和普及,天花已被彻底根除,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被消灭的传染病。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随着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广泛接种,脊髓灰质炎的病例数减少了99.9%以上,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成功阻断了脊灰的传播。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涵盖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多种传染病,有效预防并显著减少了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人数。


这充分证明了疫苗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附:地震逃生指南

愿无病无灾,三餐四季皆温暖。


疫苗科普课堂

点击“在看” 转发分享

一起懂苗苗,打苗苗

来源:苗懂星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