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换了台大机器,效率翻了好几倍,以前用微耕机,一个人一天只能耕两三亩,现在一天最多能耕近三十亩!”在村委楼后方的田地里,三门村村委会副主任兼农机手杨进伟熟练地操作着崭新的履带式拖拉机在水田里快速往返,锋利的旋耕刀刺入田地,轻松就能翻起大片泥土、清除沿途的杂
3 月,云和县白龙山街道三门村400余亩 耕地陆续进入“春令时”,翻地、除草、育秧,各种农活接踵而至。
但相比以往,今年的田地里少了挽着裤腿、扛着锄头的农户,而是多了一台台运转不歇的农用机械。
在新技术的助力下,300余亩田地的备耕工作,仅需两三个人就能承包完成。
“今年换了台大机器,效率翻了好几倍,以前用微耕机,一个人一天只能耕两三亩,现在一天最多能耕近三十亩!”在村委楼后方的田地里,三门村村委会副主任兼农机手杨进伟熟练地操作着崭新的履带式拖拉机在水田里快速往返,锋利的旋耕刀刺入田地,轻松就能翻起大片泥土、清除沿途的杂草,不仅效率极高,还省时省力。
在三门村,农耕机械扮演的并非简单的“掘地工人”的角色,事实上,不论是春耕播种、夏季养护还是秋收储存,都有机械的影子。
在不远处的大棚,从紧水滩镇水稻育秧中心自动流水线上送来的秧苗正茁壮成长。
今年三门村计划种植300亩再生稻,其中200余亩已完成育秧,全部土地预计半个月后就可以开始插秧,届时,插秧机、无人机打药服务等都将轮番上场,待到秋收,还有收割机、烘干机等设备,搭配上只需要种植一次就能收获两轮的再生稻,就能以最小人力物力成本,最大程度提升当年农业产量。
“三门村的土地相对平整,很适合用机器耕种,这也是当地的优势,现在村里种地的人少,投入农耕机器后,土地不但不会荒废,还能给大家带来额外的租金收入。”杨进伟表示,他也期待有更多新技术落地乡村,精准匹配生产所需,帮助培育更多的“新农民”,盘活农村土地,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