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预警护安澜——市气象台在“追云逐雨”中守护民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6 20:25 3

摘要:当泾川的杏花迎着早春的风沙绽放,当崆峒山的云海在雨后翻涌升腾,一群“追云人”正全天候守护着陇东大地的阴晴冷暖,用一串串气象数据、一场场精准预警、一次次与灾害赛跑的实战,在六盘山下、泾水河畔,书写着守护万家灯火的时代答卷。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齐荣 文/图)当泾川的杏花迎着早春的风沙绽放,当崆峒山的云海在雨后翻涌升腾,一群“追云人”正全天候守护着陇东大地的阴晴冷暖,用一串串气象数据、一场场精准预警、一次次与灾害赛跑的实战,在六盘山下、泾水河畔,书写着守护万家灯火的时代答卷。

极端天气频发,筑牢预警防线

2024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气候变暖的“蝴蝶效应”在黄土高原显现。而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在灾害来临前发出警报,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是成本较低且能较快较易见效的防灾减灾手段。

2024年的平凉大地,年度“气象大考”惊心动魄。泾川一小时124.7毫米的“天河倒泻”,崇信367.7毫米的特大暴雨刷新甘肃百年纪录;十级狂风撕破崆峒苍穹,3厘米冰雹砸响防灾警钟……据统计,1至12月,我市天气状况中,以下几个特点尤为突出。 降水东多西少,旱涝急转:各县(市、区)累计降水量在514.5mm至 836.0mm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静宁、庄浪、华亭、崆峒、灵台等地降水量正常略多,而崇信偏多近四成,泾川更是偏多六成,成为降水“特多区”。时间分布上,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分别达到了237.0mm和116.0mm。从空间分布看,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的趋势,由东向西逐渐递减,最多的泾川比最少的静宁多出了326.1mm的降水量。这些极端降水事件,无疑给我市的防汛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温偏高显著,暖春来袭:各县(市、区)平均气温在10.4℃至13.1℃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0.8℃至1.4℃。特别是4月、5月、9月、10月,气温异常偏高,均为1991年以来同期第一高。春季,我市气温偏高尤为明显,全市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1.5℃至2.1℃,呈现典型的暖春特征。然而,这样的暖春并未带来持久的舒适,反而加剧了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灾害天气,频发多变,极端性强:冬春季,大风沙尘天气活动频繁,共出现了6次大风沙尘天气,其中4月19日的一次尤为强烈,庄浪、华亭、崆峒、崇信、灵台等地10个乡镇出现8级以上阵风,崆峒湫池湾最大风速达23.0m/s,崆峒城区最小能见度仅1.2km。这样的极端天气,给交通安全和空气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汛期,则成为暴雨的“主场”。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影响,汛期城区暴雨日明显增多,泾川出现了2天暴雨日,总降水量达到了340.9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0.1%。其中,“7.23”区域性大暴雨使得旱涝急转,气象干旱得到解除。而8月6日夜间至8日暴雨中,泾川高平累计降水量超过200mm,泾川城区等8个站超过100mm以上,共计102站次出现短时强降水,较大小时雨强出现在泾川高平7日00~01时,一小时降水量高达124.7mm,刷新了甘肃一小时降水量极值。

此外,汛期还出现了多次极端降水和强对流天气。7月23日,静宁站日降雨量125.2mm,崇信站日降雨量232.0mm,均突破本站建站以来历史极值。而泾川在8月6日的日降雨量更是达到了190.0mm,同样刷新了历史极值。

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形势,气象人用数据织就天罗地网——全年发布预警信号156期、应急短信90万条……在7·23暴雨等12次重大灾害过程中实现预警提前量平均达42分钟,成功守护了全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精准预警,守护城市安全

“每缩短1分钟预警时间,就可能多挽救一个家庭。”市气象台台长王若升的这句话,道出预警体系的核心价值。2024年,平凉构建起“三维防御体系”监测网络,将“天气变量”转化为“可控方程”。

建立精准预报网络。2024年上半年,平凉遭遇了多起局地冰雹、短时强降水、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类天气就像“急性子”,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天气现象猛烈,监测预警难度极大。然而,市气象台却如同敏锐的“猎手”,实现了无缝隙监测。一旦发现异常,便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制作灾害天气通报,并指导各县局同步行动。

4月14日崆峒局地冰雹和6月28日崆峒城区短时强降水天气,都提前发布了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和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为市民争取到了宝贵的应对时间。

7月22日下午到24日白天,平凉迎来了一场区域性大暴雨,局地甚至出现了特大暴雨。市气象台早在7月19日就发布了气象信息专报,提前三天对降水情况进行了精准预测。随后,又在21日和22日陆续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对降水的时间、量级、落区等进行了详细且精确的预报,将灾害影响细化到乡镇一级。

在整个过程中,预报服务人员通过对天气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加密会商,提前指导各县(市)局发布预警信号。市气象台于7月22日12时发布了平凉市灾害性天气通报1期,提前准确预报了强降水的落区、量级,预估了可能造成的风险,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从23日00时起,每隔2小时滚动发布灾害性天气通报,共计发布12期,及时更新强降水的实况、落区、量级等。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也积极响应,先后发布了多种类型的预警信号,涵盖雷电、暴雨、山洪、中小河流洪水等多个方面。相关业务人员严格按照应急服务流程,24小时无缝隙值守,开展精细预报预警服务工作,重点做好应急业务值守、递进式气象服务以及叫应联动等工作。

建立智慧服务平台。市气象台充分利用互联网融媒体传播矩阵,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在多个官方微信公众号滚动发布各类气象服务信息。同时,还通过策划专家访谈、科普文章等活动,开展“一过程一策”宣传科普,普及极端灾害性天气机理和科学防御知识,引导公众知险避险,提升全社会灾害应对意识和能力。在雨情信息服务方面,预报值班人员密切监视雨量变化,及时通过多种方式向相关部门和乡镇信息员发布雨情信息,累计发布短信35751条,过程期间每日还制作雨情快报4期。

建立联动响应机制。与市应急管理局、林业和草原局、森林消防支队等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发布了18期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周预报……

创新驱动,构建防护新格局

当预警信息穿越山川河流,平凉气象人正以“气象+”思维重构防灾体系,让科技温度浸润民生细节。

平凉气象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市民生活的小助手。每日,这里都会发布针对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信息。无论是晴雨变换,还是温度起伏,都能在这里找到贴心的提示和建议,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在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方面,不断完善、创新,建立了平凉市高影响天气高速公路影响预估产品发布流程,并首发了交通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产品,为市民的出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持续优化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属地化发布业务流程,通过属地化发布试点工作,市气象台进一步提升了预警信号的发布效率和准确性,为应对突发气象灾害赢得了宝贵时间;在重大节假日和活动期间,市气象台积极筹划气象服务方案,提供及时高效气象保障服务,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加强了与水务、环保等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周研判会议,并就本地气象灾害特征、污染防治建议等发言,通过数据共享和强化气象服务,推动了气象服务的现代化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在专业气象服务方面,协助开展“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平凉段”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除了积极派员到气候中心学习交流,通过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之外,还积极开拓次季节预报产品开发、冰雹识别指标修订等领域的工作,为气象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区域监测站208个,共同组成地面综合观测网,可以第一时间捕获天气动态,同时精准测得风移云动背后分钟级至秒级的精密数据。“今年前三个月,我们主要进行了春运气象预报、节假日专题预报、平凉市灾害性天气通报——寒潮、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提示、平凉市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寒潮、大风沙尘天气等的预报预警。”王若升表示,今年,世界气象组织将“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确定为世界气象日主题。未来,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仍是气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气象局将不断优化监测站布局,升级设备,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将加强与交通、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合作,共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从监测精密到预报精准,从服务精细到联动高效,平凉气象人生动诠释了“早预警、早行动”的全球防灾理念。当预警信息穿越山川河流,当智慧气象融入万家灯火,这场关乎生命的赛跑仍在继续……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