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视频画面中,其身后的一男一女跑步者举止亲昵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谁能想到,连张雪峰都没带火的活动竟然被素人推上了热搜?
3月23号,无锡马拉松赛场开跑,朱迅、张雪峰等人悉数亮相。
但比赛的风头却都被一对举止亲密的跑者抢走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一名选手将自己的参赛过程边记录边发到了网上。
而视频画面中,其身后的一男一女跑步者举止亲昵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一开始男士本来用右手搭在女士的肩膀上,看到镜头后,主动松开女士,并拉开一段距离。
也是这个被拍后慌乱躲闪的镜头,直接让这条视频在 24 小时内50万次播放,并引发全网热议。
有人说,这俩人看起来有些年龄差,看着不像“合法”跑。
也有人说,咋一看还以为父女一起跑呢。
还有人说,一直觉得那句“我要拍视频了啊,抱着别人家老婆的请回避”很扯,万万没想到...
一时间,全网陷入‘破案式狂欢’,"野鸳鸯"遭疯传。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成都“街拍门”。
当时的国企高管与年轻女同事的牵手照被传到网上后,两人的信息被扒的底朝天。
而那件事不仅让女主的同款 "免职裙"热销4000件,更让 "街拍反腐" 成为热词。
这一次也不例外。
从成都太古里的 "牵手门" 到无锡马拉松的 "桃色风波",镜头下每个细节都被网络观众逐帧分析。
网友们再次化身 "人肉侦探",通过参赛号锁定身份、对比耳垂形状‘验明正身’,甚至扒出男方疑似某公司董事长。
但很快,涉及公司连夜发布声明说,被拍男子不是他们的董事长,且事发时其人在另一城市。
但这份声明反而加剧了舆论发酵,甚至波及到了该公司的股价。
所以,当事双方到底是谁呢?
就在事情往控制不住的方向发展时,那位视频拍摄者先出来道歉了。
他说,感觉很恐怖,自己并不想参与这种风波,但却被舆论裹挟着向前。
随即,他隐藏了视频。
但事情到这,却不算完。
姑且不说吃瓜群众情绪高涨已经对某些公司造成了误伤,这起事件给公众留下的思考也远远没有结束。
当每个人都变成行走的监控探头,我们究竟是在捍卫道德,还是在制造新型暴力呢?
拿这件事来说,这和不久前的“开盒素人”有什么区别?
或许是过往社会事件“老少恋”“权色交易”等等标签给予了被拍摄双方“不正当”关系的刻板印象,使得两人还没出来回应,就被冠以“野鸳鸯”称谓广而传播。
但万一最后人家是“正常关系”呢?
面对镜头的躲闪,会不会只是下意识不想出现在别人的镜头里呢?
毕竟有人想当网红,但也有人不愿意过多的暴露在镜头面前。
日常生活原本就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是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
但是,镜头的侵入让私人领域强迫被曝光,甚至成为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当我们举起手机记录生活时,是否想过镜头可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器?
可能有人会说了,马拉松那种公众赛事很难避免被拍到。
“本身影子正,又何惧别人拍呢?”
而根据《民法典》,公共场所拍摄不构成侵权,但恶意剪辑传播需担责。
但这个“恶意”界定很模糊。
这也就使得有的镜头持有者刻意对准了每一个他们认为可以牟利、可以使其涨粉成名的人、事、物之上。
甚至才会有"秦朗笔记本”等摆拍事件的发生。
但是,更多时候舆论发酵也并不是拍摄者刻意为之,就像此次事件。
所以,我们在谴责“道德失范”的同时,更应警惕自己成为施暴者。
毕竟比起真相,人们更愿意相信听说的、更丑陋的、更热闹的。
而这场危机的可怕之处在于,我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互联网时代,其实所有人都在“裸奔”。
人人都可以成为“审判者”,也可以成为“被审判对象”。
而当流量成为新的货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 "野鸳鸯"。
来源:墨问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