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上海的医务人员互联网科普行为限制和七七八八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20:54 3

摘要:是关于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的,对医务人员进行行为规范,有9条负面行为,其中我看完之后觉得值得细品一下的,就是第二条——“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

今天看到了一则消息,是关于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的,对医务人员进行行为规范,有9条负面行为,其中我看完之后觉得值得细品一下的,就是第二条——“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杜绝借科普之名行广告、带货之实,保障科普纯粹性。”

作为一个抖音重度中毒“患者”,不可避免的会刷到一些医务人员的科普视频,怎么说呢,可能是我有些敏感,感觉有些账号一开始可能真的是个人爱好,后来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药品的推广视频(由于我只对药品比较熟悉,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带货视频我没有识别出来)。怎么说呢,结合我的个人感受,感觉第二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落地性不是很强。

比如说医生科普高血压,提一下现在主流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ARB、ACEI、CCB、利尿剂,然后每个治疗方案举几个药品的例子,把自己想要重点说的药品放在多个药品之中,怎么判断这种视频是健康科普还是带货。举个更极端的例子,医生可以不说具体的药品,在评论区互动的过程中,有厂家提出具体品种的相关问题,然后医生在评论区进行专业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完成针对特定药品的推广。带着目的去寻找,会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这些带有一定目的性的科普就不是科普了吗。我感觉如果不是刻意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与事实不符的(夸大的)诱导,带有一定目的性的科普没必要纳入负面清单吧。

说实话,我觉得医生还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门诊的时候在大医院面对的是源源不断的患者,治疗的时候现在还要兼职“会计”,算算治疗方案是不是符合DRG/DIP的要求,别超支太多。专业的学术会议一般还会占用周末的时间,话说医生有周末双休这个概念吗?现在医疗反腐风头正盛,仿制药集采后价格一落千丈,一些灰色收入在减少,靠自己的专业做账号接推广也算是凭本事赚钱。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种限制在全国铺开,会不会催生出MCN的新型岗位——比如说医学视频推广合规岗,就是保证自家的大V在不触犯负面清单的情况下,把推广接了,把钱赚了,未来的视频推广费要怎么合规,MCN是不是还有向药企取取经(笑死了,当然不排除它们比传统药企更知道如何合规)。

最后想聊一则消息,一家成立十年的Biotech公司(Lyndra Therapeutics)目前正在逐步停止运营,这家Biotech的主要产品就是周口服制剂利培酮,且前期一些试验已经证实了技术的可行性,但没钱进行后续的临床研究。看到这则消息我在想,现在的慢病口服用药,大量的还停留在每天一次的用法上,如果能开发出口服周制剂(其实DPP-4抑制剂已经有周制剂了,比如目前的考格列汀2周一次),会不会有一些不同呢。比如说我们一般认为再开发一个ARB类的降压药没有太大意义,但如果是新的ARB类的周制剂降压药呢?

随想随笔,欢迎交流

来源:狂想回归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