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挑起了建矿初期的大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6 20:50 2

摘要:《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最初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最可爱的人”挑起了建矿初期的大梁

作者 | 吕世荣 李传彬

《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最初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文章不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热爱,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今年是抗美援朝75周年,快到清明节,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之举,追思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转业到临朐、转业到五井煤矿,在矿上工作时所做出的奉献,仍令今天的我们油然而生敬益与怀念。

吕世荣回忆:“抗美援朝期间,不论是在会场上学校里,还是广播报纸上,经常听到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他们是最可爱的人。1954年夏,我考上了孟家庄高小后,在上政治课时,孙老师辅导说,人民日报记者魏巍,在朝鲜战场上采访了志愿军官兵,英勇顽强杀敌的英雄事迹,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少年时期的我就深深热爱上了这些人。”

1958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昌潍地委、临朐县委,为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不失时机地研究决定,在五井公社下五井村西开建煤矿。

煤矿是井下作业,工序比较复杂、安全要求高,怎样建设煤矿,做到万无一失,地县两级领导经多次研究,感到“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首先要选好能管理煤矿的领导人。

地县委领导把人选集中到了那些抗美援朝转业回国的志愿军官兵身上,这些人在朝鲜战场上经过严寒酷暑与生死的考验,经过多少次枪林弹雨血与火的锻炼,从思想觉悟、身体素质、工作作风都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顽强品格,这些人进入煤矿各级领导班子,一定会把煤矿领导好,管理好。

所以把在朝鲜战场上任团职指挥员,身上几处负伤,多次立战功,转业回国任临朐县副县长的韩云成同志,担任五井煤矿矿长兼党委书记,同时,将其在朝鲜战场上当文化教员和文工团演员的爱人曹淑辉,也调入煤矿做宣传工作,她能歌善舞,有文化知识有感召力。

建矿初期,各方面条件很差,矿领导居住在农村老百姓家中,办公是在矿区荒野的草棚中,韩县长把朝鲜战场上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好作风带到了矿上。

吕世荣那时在采煤工区当成本核算员,每天早上到8号井对上班的工人进行点名考勤,常见韩矿长头戴条编安全帽,脚穿防水靴下井和工人一起劳动,因当时无澡堂,无更衣室,韩矿长都是在家中换上下井的行装,从矿区东向西走一里多路到八号井下井。

韩矿长只要不外出开会不下井,他会与爱人一起到矿上各采煤、掘进、运输工区,以及机关科室搞调查研究,韩矿长说话和善,没有官架子。

吕世荣回忆说:“有一天,我在工棚作成本核算时,他和爱人进来了,这时大家都起立欢迎他二位。我近距离看到他那健壮的身体和气的面孔,感到很亲切,他腰间皮带上别着一把小手枪,我很是好奇。他看我一直盯着腰间的小手枪,就笑着对我说,‘摘下来你拿去玩玩吧。’一句话把把大家都说笑了。”

曹淑辉是四川人,是一位既漂亮又活泼的文艺工作者,形象有些像电影《英雄儿女》的王芳,几次矿上召开职工大会前,她穿上朝鲜妇女穿的衣服,为大家演出“朝鲜妇女顶水舞”,又有一次她装扮成朝鲜“阿玛妮”,演出抢救志愿军伤员的故事。“阿玛妮”是朝鲜语,翻译汉语是“大姨、大婶”之意,成功的演出,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台下多次鼓掌喝彩,从此工人们见了她就亲切的喊她“阿玛妮”。

2019年4月,李传彬和县国土局退休干部、县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曾昭亭,到家中看望曹淑辉老人(韩云成于1976年因旧伤复发去世),其二儿子韩兆亮在家陪伴,曹淑辉回忆起1950年,组织上介绍了与韩云成认识、结婚,又一起赴朝作战的经历,她在16军 46师担任文化教员,韩云成担任师司令部侦察科长。战斗在朝鲜长川里、再田里一带,她与战友们经常到作战一线进行宣传,鼓励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打败美帝侵略者。1953年停战、抗美援朝胜利后,夫妻二人随部队驻防辽宁丹东,不作战了生活基本稳定后,才生了儿子韩兆明、小名“东川”。

韩云成曹淑辉夫妻

曹淑辉换发的转业证书(在文工团评好三次、评模范三次、受物资奖二次)

被称为“双英模”的采煤区长车纯安同志,在朝鲜战场是“功勋连长”,在五井煤矿采煤工区被称为身残不下火线,年年创高产的好区长。

《五井煤矿史话》一书“大事记”载:“1962年,车纯安同志率58人,出席临朐县工业交通战线群英会。”

他在工区对职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讲:“我所在的抗美援朝第26军是一支铁军,我们的军长张仁初,是一位老红军将领,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他担任志愿军第26军军长,是首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之一,我们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第二次战役,他率我们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与美军陆战1师等部队激战,尽管条件艰苦,仍有效阻击了美军,为战役胜利作出贡献。第三次战役,他指挥我们部队突破‘三八线’,攻占汉城,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

他带领部队善打硬仗,恶仗,敌人听到他的名字,闻风丧胆,在一次与美军司令麦克阿瑟亲自指挥的美王牌军,进行反阻击战,将其逼退回‘三八’线,这时我军友军趁机将美军全歼,取得了特大的胜利,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通报表扬嘉奖。就是在这次战斗中我负伤昏迷了,经抢救,虽保住了生命,但肺部有一炮弹皮不能取出,一直陪伴我一生,在这次战斗中,我获得立功、嘉奖荣誉。”

车纯安获得的奖章、纪念册,从军照片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搪瓷缸、出国二周年纪念册(1952.10)

车纯安转业到煤矿工作后,志愿军本色不变,他在入伍前的旧社会,在家乡博山下过煤矿,懂煤矿技术,懂井下管理,他负责的1号、2号、3号井,常年稳产超产,安全无事故,材料节约成本降低,所在单位多次被评为先进,他个人多次受到表扬,后被提拔为副矿长。

李传彬回忆:1980年9月,自己调到矿党政办公室工作后,认识了车矿长,他中等个子,比较清瘦,一身朴素,说话和气,处事认真,与韩芳廷、刁可顺、冯玉吉三位副矿长,李剑秋总工分管井上下生产安全、采掘技术,是矿上“十大元帅”之一,(职工私下送给10位矿领导的称呼),他们一个月下井20多天,一般上午下井,下午到井下单位解决问题,个人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在调度室、安全科值班集体办公,下班后到党政办公室拿报纸,与我们说几句话、拉几句呱,然后下班,他住在矿区东家属院。

其爱人卢秀英,是被养父母养大,与车纯安结婚后,生育五个子女,夫妇二人一生勤俭持家,慈孝为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把养父母接到矿上与自己家住一起,靠老车一人的工资,养活了全家9口人,一直尽心赡养,养老送终。体现的高尚情操,受到矿上职工和社会人士的称赞。

卢秀英与五个子女(约1964)

在上世纪60 年代初任副矿长的王钧,出生在莒县一个贫苦农村家中,早年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一个热血进步青年,19岁入伍,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多次参加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又入朝打美帝侵略者,同爱人马秀亭在朝鲜战场是战友,在朝鲜结为伴侣,二人经过多年的战场磨练,特别是经受朝鲜特殊环境冰天雪地,零下三四十度的考验,养成了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转业到煤矿工作后,对所分管的工作都是出色的完成。建矿初期,他到朱家坡矿区主持全面工作,任团长,抓建井工作,在当时一无技术,二无机械的情况下,他身体力行靠到井口,他组织土办法搞提升,用人拉滑车,靠手锤打眼、放炮、炸石的土办法挖井筒,保证工程质量,保证人身安全无事故,保证按期完工不拖延,受到上级表扬。

爱人马秀亭在朝鲜战场上是一名医护工作者,多次冒着炮火在严寒的冰天雪地里抢救伤员,到煤矿工作后,她把煤矿当战场,建矿初期医护条件非常差,没有医院,没有病房,只是在附近农村农家小院几间草房内,当医院当病房。当时矿上有工人3000多,每天屋内看病、治伤的满是人,工作时间常常是白+黑,忙的顾不上吃饭,但她从无怨言,总是热情为职工服务,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徐金廷同志,在朝鲜战场是汽车运输连指导员。他开汽车有过硬的本领,因白天敌人的飞机轰炸,不能出车,只能靠晚上出,但不能开车灯,全靠摸黑行驶。行驶的路大都是山岭盘旋路,非常难行,搞不好翻车,就会车毁人亡。他带领连队司机平时注重练好驾驶技术,应对复杂路况下的过硬本领,所在的连队保证按时完成运输任务,没发生事故,多次获得立功受奖。

他转业到煤矿后,被分配到机电科任党支部书记。建矿初期全矿的用电就靠几台柴油机发电,矿井设备多,用电量大,经常发生机电故障,造成停电淹井。他在朝鲜开汽车,学会了对机械和电器设备的维修,每遇到机电事故,他都不分白天黑夜靠在一线排除故障,机电科连年被矿评为先进单位,本人后调到朱刘店煤矿晋升副矿长职务。

任生产科长的王淑胜同志,原籍莱芜县,从小家里贫穷,靠下煤矿为生。在解放军莱芜战役时参军入伍,在解放战争中,多次参加战斗,与国民党军队拼杀,多次立功。1950年,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赴朝成为一名英勇杀敌的志愿军战士。转业回国。1958年前在公社任武装部长,建矿初期调到煤矿,安排到朱家坡矿区任生产科科长,协助王钧矿长抓建井工作,因过去干过煤矿,懂技术,会管理,在工作中处处用朝鲜战场精神当标准严要求,取得了安全生产无事故,工程质量达标无次品,超前竣工无拖延的“三无”成绩。

称为身残志坚的齐协帮同志,出生在临淄一个贫苦人家,青年时期就有爱国心。1950年积极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的伟大号召,入伍赴朝当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顽强,每次战斗中都是冲锋在前,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炮弹炸去了右腿,荣立了战功。因表现突出回国后被安排煤矿工作,任煤矿行政办公室副主任,协助矿长抓后勤服务工作。后勤工作面广量大,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为减少行走的困难不影响工作,他动了很多心思,想了很多办法,他把他分管的工作采用了“三靠”的办法,一是靠到食堂抓职工的生活提高,二是靠到医院抓职工的身体健康,三是靠到工会抓职工的福利实施。他这种身残志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得到了矿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好评。

1983年度“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职工医院,二排左四是齐协帮同志。

与徐金廷同志相同经历的抗美援朝老兵张世俊,是汽车运输队班长,负责驾驶汽车向前线运送物资,敌机依靠空中优势,不断实行空中封锁,汽车白天不能运输,只能晚上不开车灯运送,敌人不断打出照明弹,这时驾驶员就要猛加油猛冲,尽快冲出照明区,躲开敌机的扫射轰炸。张世俊依靠过硬的驾驶技术,与战友们一起,把一批批军用物资运往前线,保证了钢铁运输供给线畅通,保证了前线作战的胜利。

张世俊抗美援朝志愿军照

张世俊是1951年6月响应党和国家保家卫国的号召,从昌乐县红河参军、出国抗美援朝的,胜利后归国,1958年转业到五井煤矿工作,负责开柴油发电机,工作中他积极肯干,敬业爱岗,积极搞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了煤矿正常供电。现在依然健在的他,于2020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活动中,接受了昌乐电视台的采访,并在昌乐新闻频道播放,为此,他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感到了一个老兵的无尚光荣。

昌乐传媒网采访抗美援朝老兵张志俊截图(2020年)

建矿初期,韩矿长带领矿级一班人和全矿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立规建制,时不我待,发扬团结战斗、严细管理的主人翁精神,发扬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韧劲,发扬大干苦干加巧干、大干了再大干的作风,取得了1号,2号,3号井当年设计,当年建井,当年投产,当年取得了好成绩!全矿1959年产煤4.7万吨,1960年9.2万吨,当时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表彰。

还有多位转业志愿军人,在五井煤矿的建设和生产中,发挥了中坚模范作用,发出了他们的光和热,贡献了青春和热血。

五井煤矿从始到终,走过了一个甲子年,60年取得了辉煌成绩,被煤炭部树立为全国红旗单位,被联合国31个国家参观考察,薄煤层采用机组是第三世界国家小型煤矿的先进典型,全省工业学大庆赶开滦先进单位,60年来共产煤近1100万吨,为国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抗美援朝转业到煤矿干事创业的人,可以说挑起了矿井建设初期领导和管理的大梁,他们不但是战场上“最可爱的人”,也是煤炭战线上“最可爱的人”。

二排左起:1、吕世荣,3、郭忠庆,6、车纯安,7、郭立海,8、刘灿孔,10、冯玉吉,11、高天福,12、孙鼎五,13、齐协帮。

注:感谢车新民、王德爱、张庆华提供有关照片、视频、资料。

2025年3月24日

李传彬,男,1956年12月生,临朐县冶源街道冶源南村人。1977年在昌潍地区五井煤矿参加工作。先后任工人、文书、技术员、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副矿长,矿长,改制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被山东省煤炭行业协会评为2008年度优秀矿长。中共潍坊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临朐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临朐县委员会特邀文史委员,临朐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吕世荣,男,生于1939 年,临朐人。潍坊市五井煤矿原党委书记,中共临朐县委原挂职副书记,潍坊市地质矿产局原局长,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委,地质矿产部矿山采矿监委山东省原主委;地质矿产部矿管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山东省政府荣誉津贴,党中央“光荣在党50 年”纪念章获得者。

来源:玩转临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