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运城,忠义文化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里既有义薄云天的关公,还有心怀苍生的傅说……古往今来,无数忠义之士或从这里走出,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痕迹。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成语典故“干木富义”,同样是一个有关于“义”的故事,在运城深厚的忠义文化中,绽放着别样光彩。
河东成语典故园“干木富义”雕塑
在运城,忠义文化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里既有义薄云天的关公,还有心怀苍生的傅说……古往今来,无数忠义之士或从这里走出,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痕迹。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成语典故“干木富义”,同样是一个有关于“义”的故事,在运城深厚的忠义文化中,绽放着别样光彩。
段干木,战国时期魏国名士,富有高德义行,在魏国和邻国享有盛誉,因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他是道家之祖李耳之子李宗的后代,少年时曾求学于西河书院,是卜子夏的嫡传弟子。他与卜子夏、田子方,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均得益于他们的高尚品德。
“干木富义”亦作“干木逾垣”,这一历史典故被记载在《孟子·滕文公下》《淮南子·修务训》《高士传》等古籍中,其发生地现为芮城县学张乡段村,一说在盐湖区段村。
当时,名士田子方、李悝、翟璜、吴起等在魏国任官为将,只有段干木不愿出仕。有一次,魏文侯登门拜访,段干木翻墙躲开了。这一行为并未让魏文侯感到气恼,反倒让他对段干木更加敬重。每次快到段干木的家门前时,魏文侯总是从车座上站起,依凭轼木(马车车厢前安装的一根横木)来表示尊敬。仆人不解地问:“段干木不过是一介平民,怎么能让君王对他凭轼致敬?”
魏文侯说:“他不趋附权势名利,心怀道德,隐居偏僻陋巷,声望却远驰千里,我怎么敢不凭轼来表示致敬?他光耀的是德行,我光耀的只不过是有势;他富足的是道义,我富足的不过是财产。权势不如德行尊贵,财产不如道义高尚。”魏文侯诚心请求干木做他的宰相,干木却高卧段庐不起。百姓讴歌:“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由此,“干木富义”的佳话流传开来。
周安王六年(公元前401年),秦国兴兵要攻伐魏国,大夫司马唐劝谏:“段干木是位贤人,魏君礼拜他,天下都知道,没有办法加兵动武啊!”秦君深以为然,此后30年不敢进攻魏国。魏文侯在位50年,魏国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战国初期首霸中原,开创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与段干木的雄才大略密不可分。
段干木虽身无官职,却拥有丰富的道义,这种精神上的富有远远超过了物质财富的价值。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各国纷争不断,但段干木却坚定自己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不为权势所动,这则成语典故即歌颂了他不图仕宦、自甘清贫的恬淡人生。他的德行不仅仅是个人追求,还成为国家无形的护盾。
同时,这一典故还反映了魏文侯礼贤下士的治国理念。魏文侯对段干木的尊敬,展现了他的尊贤之道,段干木的高洁品行正是他心中最崇敬的品质。而君王礼贤下士,自然天下就会归心,连敌国也会给予敬畏,印证了道义为天下所重。
段干木的选择,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的名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忠义文化早已成为鲜明的文化烙印。“干木富义”这一成语典故,扎根运城忠义文化的深厚土壤,穿越历史长河,为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宝贵借鉴。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仍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应坚守内心的道义和原则,不要忽略精神世界的耕耘与富足。
奉行道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干木富义”这则典故,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追忆,更像是一种连接古今的精神力量,传播着对道义的坚守与看重,也让我们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吃不月半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