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研究分析了美国护士健康研究(1986~2016年)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1986~2016年)两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纵向问卷数据, 共纳入了105015人,66%为女性,平均年龄53岁。经过长达30年的随访,仅9771人(9.3%)参与者实现健康老龄化。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促进健康老龄化成为关注的焦点。饮食作为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促进人群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近日,哈佛大学学者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杂志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有利于健康老龄化。
该研究分析了美国护士健康研究(1986~2016年)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1986~2016年)两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纵向问卷数据, 共纳入了105015人,66%为女性,平均年龄53岁。经过长达30年的随访,仅9771人(9.3%)参与者实现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的定义为活到70岁且无11种主要慢性病,并且认知、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1种慢性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心梗、冠脉疾病、慢性心衰、脑卒中、肾衰、慢阻肺、帕金森、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研究分析了遵循8种饮食模式:替代健康指数饮食、替代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MIND饮食、健康植物性饮食、全球健康饮食、低炎症饮食、低胰岛素饮食以及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与健康老龄化的关系。
结果显示,遵循这8种饮食模式均与健康老龄化及其各维度指标的改善相关(OR= 1.45~1.86)。
替代健康指数饮食强调充足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坚果和豆类,但限制反式脂肪、饱和脂肪和红肉的摄入。
研究发现,替代健康指数饮食与健康长寿的相关性最强,与依从性最低者相比,依从性最高者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概率高86%(以70岁为限);当年龄阈值提升至75岁时,替代健康指数饮食与健康老龄化的关联最为显著(OR=2.24)。
在维持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方面,替代健康指数饮食的作用也最为突出。坚持替代健康指数饮食,有助于更好地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超加工食品不利于健康老龄化,多摄入超加工食品,健康长寿的概率降低32%。
研究还发现,多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不饱和脂肪、坚果、豆类和低脂乳制品等食物,与更高的健康老龄化概率相关;而多摄入反式脂肪酸、钠盐、含糖饮料以及红肉或加工肉,则与健康老龄化概率呈负相关。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表明,在女性、吸烟者、体重指数(BMI)>25 kg/m²以及身体活动水平低的人群中,所有饮食模式与健康老龄化的相关性更强。
这项研究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饮食建议提供了重要依据,表明富含植物性食物、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饮食模式,可能有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