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响这玩意就跟钓鱼一样,一旦成为“发烧友”,各种买买买,意味着就要开始交“智商税”了,还没有上限那种。任何东西玩到极致,付出的都是金钱的代价。
本号所有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作者|首席商业智慧音响这玩意就跟钓鱼一样,一旦成为“发烧友”,各种买买买,意味着就要开始交“智商税”了,还没有上限那种。任何东西玩到极致,付出的都是金钱的代价。
中产客厅的门面
“智商税”轮到了蓝牙音响
千元级别的音响,长在了很多新中产的心趴上。市面上有很多,主要是看颜值,以及很多社交平台上有没有博主种草,但其实很多都是变相的营销广告而已。
像发售价1台2399元的Marshall(马勺)Acton III蓝牙音响,价格一度被炒到了近4000元。
实在是无法理解都是什么人在买?而且本身价格就不低,炒出来的溢价真的是24K“智商税”了。
现在市面上很多款蓝牙音响,都是价格不便宜。
一门心思都花在营销上了,而且很多蓝牙音响纯粹就是为了好看,着重于表面,而音质、配件等却不是其真正的卖点。
其实真正喜欢摇滚乐或其他音乐的人,未必会买蓝牙类的音响!
其实很多人买回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文艺范心血来潮时,顶多也是拍些照片,作为素材发在社交平台上,其本质也是摆放的“社交货币”。
大多数人不会一直使用,不会天天听,一直放到积灰尘了,才想起来家里还有这么个东西。
两三千元的东西,也不是黄金做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久而久之就有点“鸡肋”了!
就像网友所说,几千块的蓝牙音响,谈什么音乐材质。
说到黄金,还真有用18K金做的音响。
但这货的价格简直是“天价”,是一点都不坑穷人,即便是中产也消费不起。
收割“老钱”的天价音响
不坑穷人
如,英国的Hart Audio D&W Aural Pleasure,你能看到的金色部分,基本都是18K金打造,当然,价格至少要三千多万元。
你要是想买平价版,也有银、铜的材质。这应该是“音响发烧友”的天花板了!
现在还在消费音响这种“老物件”,其实也是“怀旧”消费中的一种。
小众又贵,只有圈子内的人才懂的好货,尤其是“老钱”最爱。中产的消费习惯偏向于和普通消费者有一点距离,本质上很想比下有余的消费心理。
市面上流行的产品一般消费者消费不起,但中产咬咬牙也能消费的,那就是中产的心头好了。
对比真正的“老钱”,中产很多东西只是“老钱”的日常,不用费力就可以够着的。
音响也是如此,真正玩音响的绝不会买蓝牙音响,也不会买了个音响就飞快晒在社交平台上。
音响中的“爱马仕”,诸如Transmission Audio Ultimate、Moon Audio Opulence、Kharma Grand Enigma等,这些是接近一千万元甚至超过千万级别的音响。
Moon Audio Opulence
当然也有百万级别的,如:
Wisdom Audio Infinite Wisdom Grande、Magico Ultimate III、Moon Audio Signature Titan II、Backes & Müller BM 100、CAT MBX Powered Speakers、Final Audio Opus 204。
它们都是价格三百万元级别起的产品!
这些牌子,都不是普通中产家庭可以消费的起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天价音响都是大件家电,占地面积很大,一般大平层或者豪宅,才能安置它们。
毫不夸张,家里有一套这种音响,房子的价值直接翻倍了。
数字时代下的“怀旧”消费
70、80后一定对老款CD机不陌生,一张碟片放进去,连着电视和音响,不仅能听歌,还能看电影等,那时候这些家电一点都不便宜,有这些设备的家庭,也算是有点小钱的家庭。
CD、黑胶、ipod、MP3、收音机、磁带等已经成为“老物件”的存在。
声音并没消失,只是“镶嵌”在电脑里、手机里,通过耳机或音响播放出来。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发布的《全球音乐报告》数据分析得出,2024年全球录制音乐可以说赚翻了,总收入飙到了29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51亿元),不止对比2023年增长了,也是连着十年都在增长!
2151亿元!这块蛋糕如此巨大,带动的产业也很多,然而吃到一大杯羹的却是流媒体,这部分收入高达 204亿美元,占总收入大约七成。
现在更多是通过流媒体平台,可以听喜欢的歌以及其他音频作品。
然而,还是有一些有钱人的家庭,他们听歌,依旧要靠价值不菲的音响,也是客厅的门面。
一些“老钱”家庭,音响的价位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音响价位在五百万到一千万的级别,若非音乐人士或相关职业的话,纯粹就是听,那这种就是殿堂级的“发烧友”了。
像中产家庭,一般音响的价位在几千块到几万这里,但它们的作用多半是摆设而已,很大部分都是“智商税”。
家里除了这些硬货,现在还流行一些电子产品以及家电产品,已经快成为一种“标配”了,摆放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
收割中产的电子垃"圾”
使用频率不高纯摆设
从吸尘器、扫地机、拖地机,再到现在的扫拖一体机等,有多少人一路交了不少的“智商税”过来。
贵是其次!使用这些家电比拿起扫把、扫帚、拖把更累,要把桌椅啥的都搬起来离开地面。
你要装水吧?要把头发、脏东西搞出来吧?
甚至机器配备的一小块拖布,压根不够客厅拖干净,跑没几步布就脏了,又得重新换布,还得洗布,还得洗水槽等。
终于等到了可以自动清洗的产品,但你也得抬着去厕所装水吧,还得抬着去厕所倒水吧,虽然自动清洗,但使用久了还是不干净,还得人工清洗。
总之就是各种拆,各种洗。
这一波操作下来,还是简单点,扫把扫地,拖把拖地,几分钟就搞定了!
这些还算是使用频率高一些,还有一些是钱花了,灰尘也积攒了不少的产品。
挂烫机就是这种攒灰尘的产品,买了回去压根没烫几次衣服,就把它放在角落里了,一直到下次使用,里面的水都发霉了。
还是老式熨斗好,麻烦是麻烦,但使用方便!不用老是换水,也不会被水蒸气烫到手。
“垃圾处理器”也是很多中产家庭装了很后悔的玩意!
在一线城市,很多中产住的地方都是一些老式小区,在排污这块其实功能衰退了不少,各种水果皮、摘掉的蔬菜叶子等,短时间可以通过垃圾处理器冲下去,但长时间势必造成堵塞的后果。
且不说小区管道堵塞,就是家里厨房的管道,也经不住天天你往水槽里塞东西,还没到下面的垃圾处理器,管子就已经先堵了。
投影仪也是,在这条路上的坑也不少,除非一开始咬咬牙就买配置很好的,足够高清,投射足够好,不然你只能晚上看,到最后还是80寸的电视香。
为了不干家务活,懒人在钱上就得多花出去一些。
只能说,“智商税”交多了就有经验了,经验真实是踩坑踩出来的。
中产愿意掏空口袋买“鸡肋”家电
一些厨房小家电也是如此,以前恨不得多功能,现在恨不得拆功能。
老款榨汁机用着已经out了,现在厨房里一定得有破壁机,而且一年一代,价格从三四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功能没问题,但就洗的时候也太麻烦了,有自动清洗功能,根本不干净!
声音也不小,虽然有隔音罩,但这罩子也费钱。
还有微波炉、空气炸锅、烤箱、烤盘等,主打一个功能逮着一个产品薅,各种清洗、插座都不够放,实在是太占地方了,到最后还是回到多功能一体机,主打一个“香”。
电饭锅也是,有1-2人锅,有3-4人锅,还有电饼铛等。
说真的,会做饭的都懂,多少人吃只是米和水的区别而已。
流水的网红产品,铁打的中产。
不止是怀旧老物件,还是网红产品,只要跟中产搭上边,都要做好“昙花一现”的准备。
毕竟中产客群是消费的主力军,太多品牌想要从他们的口袋“掏钱”了。
所以他们不断地营销,不断地设置一些“消费陷阱”,越是能彰显中产的身份越是深得他们的欢心。
哪怕是去超市买个东西,也要有会员缴费的门槛。
就像山姆、开市客等外资超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去山姆购物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二十年前的沃尔玛估计也想不到山姆也会变成“网红”!当然,对于中产来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钱就是任性。
不管是衣服、车子、手机、鞋子等,都可以消费成一条“鄙视链”。
尤其是奢侈品牌,这些牌子谁也看不上谁,但其实都是一个包包、一件衣服、一双鞋子而已,用料成本差不多,多的都是品牌的“溢价”而已,妥妥的“智商税”。
并不是说啥都不能买了!在消费之前,想一下到底是刚需,还是只是满足一下虚荣心,或者跟风等心理?
理性消费,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而不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但一分钱一分货,太便宜的也是要掂量一下。
你怎么看待这些“怀旧产品”、“电子垃圾”“鸡肋家电”呢?
到底是摆设大于功能,还是功能大于摆设?请留下你的看法,留言评论。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来源:首席商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