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正式获得一个确切的名字之前,我们已经可以在许多刻画欧美精英阶级的影视剧当中看到这类设计的出现。譬如在近几年颇受欢迎的两部美剧《亿万》和《继承之战》中,身处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主角的着装往往并不会凸显造型感和品牌属性——一件卫衣、一件短袖又或是一件亨利衫,可能就是
在正式获得一个确切的名字之前,我们已经可以在许多刻画欧美精英阶级的影视剧当中看到这类设计的出现。譬如在近几年颇受欢迎的两部美剧《亿万》和《继承之战》中,身处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主角的着装往往并不会凸显造型感和品牌属性——一件卫衣、一件短袖又或是一件亨利衫,可能就是他们日常着装的全部。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随性穿搭实际上是顶尖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看看现实中Steve Jobs、Mark Zuckerberg等硅谷巨头的穿着便会发现,在现在的社会体系之下能够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穿着随意”的一面,就是对权力的终极展示。不过所谓的随意并非是真的随便找一件衣服穿上,这群天之骄子对随性有着十分明确且极致的追求。
像是在网络搜索框里输入《亿万》主角Bobby Axelrod的名字时,优先联想到的关键词便是Loro Piana的品牌名。这一意大利品牌推出的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单品,成为了这部剧(以及《继承之战》)中主角最常穿的衣服。没有品牌标识的设计、合身的剪裁再加上顶级面料带来的无可比拟的触感,让这群最顶尖的人无需外在的标榜,就能透露出低调奢华的气质。
为什么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意大利品牌会成为精英阶层多年来的心头好,让最顶尖、最挑剔的顾客们纷纷选择它的低调?
在品牌百年之际,Loro Piana于2025年3月22日至5月5日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举办了名为“百年一触,Loro Piana的世纪之旅”的展览。作为Loro Piana的首个品牌展览,“百年一触,Loro Piana的世纪之旅”旨在致敬品牌的历史与传承,展现其从珍稀原材料演变为成衣的匠心工艺。通过这场展览,我们便能探寻到属于Loro Piana的独特魅力。正如展览的名称“百年一触,Loro Piana的世纪之旅”(If You Know, You Know. Loro Piana’s Quest for Excellence)所讲述的一样,Loro Piana的出色并不可言说,需要切实地感受、体验才会真正了解其中的奥妙——“如果你知道,你就知道”。
这场沉浸式旅程以感官与触觉的视角为灵感,通过景观概念展开。展览结合了丰富的档案文献、材料、艺术品(包括来自Sergio和Luisa Loro Piana的收藏以及Pinacoteca di Varallo美术馆的作品),档案馆保存的织物、纤维,以及33套专为此次展览设计的戏剧化廓形的服装。这些作品凸显了原产地与成衣、地域与纤维之间的联系,更将Loro Piana的匠心工艺推向实验与艺术的新高度。
展览横跨三个展厅——“Loro Piana的故事”“蓟花”以及“重现瓦尔塞西亚”,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包含15个展室。这些空间通过精心挑选的材料、纹理和色彩,带领参观者深入Loro Piana的世界,充分展现品牌的精髓与起源。柔软的地毯、Cashfur羊绒衬里的墙壁等元素,以及木材、皮革、黄铜和“sanpietrini”石材等天然材料,形成鲜明色彩、浅色调和米色系之间的渐变,营造出温暖的配色氛围。
策展人Judith Clark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由Judith Clark担任策展人。作为时尚策展中心(CfFC)的联合创始人,她不仅在学术界、博物馆、画廊、时尚行业以及媒体领域享有国际声誉,同样也在此前为许多时装品牌打造过追溯品牌根源的大型展览。
在Loro Piana的首次展览中,Clark为讲述这个可以追溯到1924年公司成立之前的非凡故事,她深入挖掘了位于瓦尔塞西亚山谷瓦拉洛镇(Varallo)的Loro Piana历史档案馆(Archivio Storico),并通过老照片、早期文件、样品册、纺织手册和管理日志等珍贵档案,回溯了这个开拓性家族的发展历程,并由此构建Loro Piana由意大利小兴纺织公司发展为如今著名奢侈品牌的完整叙事脉络。
一进入浦东美术馆二层的展览区域,便来到了品牌的第一个展厅“Loro Piana的故事”。作为品牌讲述自己历史的开篇,这一展厅以博物馆中的博物馆为理念,形成探索品牌故事的入口。该区域里陈列着重要艺术品,彰显了品牌对工艺传承和文化交流的承诺。
艺术品作为一种视觉上直观的表达形式,从不同的维度讲述了品牌起源故事。地面所采用的“sanpietrini”石材,呼应了Pinacoteca di Varallo美术馆的鹅卵石庭院。展区里部分重要的艺术品正是从这个位于瓦拉洛的美术馆处借来。这些艺术作品包括皮埃蒙特和瓦尔塞西亚地区艺术家的作品,见证了品牌的故乡之美、品牌起源以及对Loro Piana产生深刻影响的当地传统。
1956年,《空间概念》(concetto spaziale),卢齐欧·封塔纳作品
1956年,《燃烧的木头与黑色》(Combustione legno e nero),阿尔贝托·布里作品
1960年,《时间的图像》(Immagine del tempo),埃米利奥·维多瓦作品
1490-1510年,《年轻男子的头部》(Head of Young Man),贝内代托·布里奥斯科作品
展区内还展示了来自Sergio和Luisa Loro Piana收藏的20世纪中期当代艺术作品,包括Lucio Fontana、Alberto Burri、Enrico Castellani和Emilio Vedova的杰作。这些在当代艺术史上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创作的方式与Loro Piana的品牌精神不谋而合———他们通过材料和概念的创新,拓宽了当代艺术的呈现形式。
作为展览的开篇部分,展区里同样深入探讨了位于瓦拉洛的品牌历史档案馆中有关Loro Piana家族企业的起源。展厅内设有光线优雅的展柜,里面摆满历史照片和珍贵文件,追溯了品牌在奢侈品行业中的崛起历程。此外,Loro Piana工厂的影像展示了标志性的砖砌烟囱,其色彩通常被称为kummel,已成为品牌的象征。
继续前行,观众们便会来到“走进时尚”展区。顾名思义,该区域专门展示了Loro Piana的隽永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中不乏像是Traveller、Roadster、Spagna、Horsey、Icer、Winter Voyager、Defender外套以及Open Walk鞋履和André衬衫这样的经典设计。“抵御恶劣天气”展柜令人印象深刻,将品牌的柔软特性与防水特性巧妙结合:一朵由羊绒制成的灰色云朵,象征着与自然元素的对抗。
趣味性在此得到体现。展区里向Loro Piana在1990年代推出的广告大片致敬,用人体模特重现了一个颇具历史性的摄影场景:一个人体模特身着Sergio Loro Piana标志性的优雅外套,搭配由Judith Clark委托Stephen Jones设计的头饰,展现了品牌的经典风格;另一个人体模特则穿着Loro Piana外套,站在池塘中却干爽依旧。
独属于Loro Piana的感官触觉体验也逐渐与该展区显现。像是展区里出现的道具(如一艘充满趣味的玩具船),均采用与Loro Piana标志性白色鞋底相同的橡胶材质制成。不仅如此,在展厅的中段,一间铺满白色瓷砖的实验室里,Baby Cashmere小山羊绒堆被放置在一台巨型显微镜下,正在等待检测,不仅呼应了品牌本身对于感官触觉的极致追求,同样也彰显了品牌对质量控制的高度关注和精准把控。
“景观”主题专门呈现于宽敞的空间内,通过不同比例和高度的设计,“远景”和“近景”视角了解Loro Piana独特纤维来源地的地域风貌,并且整个展厅以纺织墙面为背景。在初步体验之后,第二个房间展示了中国、安第斯山脉、日本、新西兰和法国的微缩景观,每个景观都代表着不同的稀有纤维或面料,例如羊绒、骆马绒、丹宁牛仔、美利奴羊毛和亚麻。不同纤维的详细信息被放置在小型展板上供观众阅读。软包的墙面和铺设地毯的地面,在营造柔和氛围的同时,也给参观者一个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更加直观的柔软体验。
微缩景观与源自瓦尔塞西亚的艺术作品彼此呼应,为展览呈现出一个重要“景观”,即意大利与中国之间的对话以及美术馆所促进的文化和艺术交流的致敬:最近修复的Tanzio da Varallo的杰作描绘了瓦尔塞西亚的风景,将我们引向作为装置艺术一部分的精雕细琢的微缩中国风景。中国与Loro Piana历史成长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这一景观为展览赋予了一层相互尊重的底色。
采用精纺Hopsack Wool席纹呢羊毛面料
和Pecora Nera®羊毛面料精心制成的三件式裤装套装
十套廓形突出的服装以不同纤维制成,放置在与其纤维来源地相对应的景观旁相映成趣。其中不乏充满戏剧化演绎的作品,譬如由Solaire亚麻制成的半月形衬衫及其配套的褶裥长裤和帽子,它们采用不规则凸起丝线织就,打造立体外观和考究触感,兼具挺括结构和纹理感。也有致敬Sergio和Pier Luigi Loro Piana休闲格调的作品,其中展出的一套三件式衬衫和裤子套装由精纺Hopsack Wool席纹呢羊毛面料制成,搭配Pecora Nera毛毡宽檐帽——经典的时装廓形更显材质本身的卓越。
2015年,《浅浮雕,白色》(Blanc BasRelief),希拉·希克斯作品
这一部分,艺术作品同样没有“缺席”,不同艺术家基于纤维和材质进行的创作与陈列的服装之间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共同凸显着材料的卓越质感。譬如穿着以天然亚麻制成的蓬松针织裙的人体模特,于长廊里凝视着艺术家Sheila Hicks于2015年创作的亚麻材质作品《浅浮雕,白色》,共同凸显天然亚麻纤维的细腻质感。
2024年,《充实的一天》(Fulfilling Day),阿德里安娜·穆尼作品
又譬如在名为“茧”的展室里,八个穿着Cashfur羊绒服饰或披着毛毯的人体模特凝视着艺术家Adriana Meunié于2024年为Loro Piana特别创作的作品《充实的一天》,服装与艺术装置谱写着属于纤维编织的优雅奏鸣曲。
值得一提的是,Cashfur面料还出现在了连接两个展厅的走廊内,鼓励观众触摸墙壁以此收获更直观的感受。
展览的第二部分以“蓟花”为主题,着重呈现了这一在品牌历史中享有一席之地的自然植物的多样呈现。作为一种与欧洲社会文化有着极强关联的植物,蓟花不仅象征着高贵、坚忍,同样也有着多元的试用途径:蓟在剥去外壳后可蒸煮食用;干蓟花可以在制作奶酪时使羊奶凝结。不仅如此,干蓟花也曾被Loro Piana使用于刷羊绒和骆绒面料的表面,从而达到极致柔软的效果——这一处理方式被品牌命名为Zibeline(“起绒”后整工艺)。与此同时,自1951年起,蓟花便成为Loro Piana徽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的展厅墙面覆以珍贵面料,包括在提花织机上织就的哑光绗缝填絮真丝面料,面料上饰有精致的蓟花缝线图案。从意大利运至上海的原始蓟花机成为展览的视觉焦点,象征着品牌将粗糙面料进行柔化的纺织传统。伦敦工匠兼雕刻大师Jim Patrick创作了饰有蓟花图案的瓷砖和砖块,以其装饰陈列柜和穹顶。穹顶内展示了一件灵感源自瓦尔塞西亚山谷的球形连衣裙。这件手工制作的连衣裙饰有羊绒花卉图案,展现了这片富饶山谷的自然植物风貌。
另外一套向蓟花致敬的造型则更为华丽且充满戏剧性元素:经典的Spagna男士外套经过全新演绎后更具女性化的飘逸感,搭配着华丽的裙撑廓形礼服裙和礼帽一同展出。这些由棉与Chiné桑蚕丝混纺面料织就而成的单品上,绣有精美的蓟花图案,在凸显品牌经典元素的同时,又融入了无与伦比的手工技艺——完成刺绣需要八位刺绣工匠使用124,000颗玻璃珠和59,000片亮片打造,并耗时1,000小时。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重现瓦尔塞西亚”。该主题展区通过一部沉浸式影片将观众带回Loro Piana的故乡,展现了品牌长期以来对揭示其独特匠心工艺幕后过程的执着追求。甚至影片的荧幕也是由Loro Piana的工坊采用品牌的纺织品精心打造而成。仅荧幕的中央区域织有纬线,而暴露的顶部和底部区域则展现出了数百根经线。
瓦尔塞西亚郁郁葱葱的景色同样定格在了一套陈列于展区里的服装作品上:采用真丝丝缎制成的蓬松系腰带和服外套、长裤和药盒帽呈现出了犹如欧根纱单品般的轻盈质感。服装装饰以精美的Lunéville刺绣,完成刺绣需耗时1,850个小时。玻璃珠、亮片和织物元素共同构建出瓦尔塞西亚繁花似锦的风光,令成衣颇具亮点。
中国与Loro Piana的连结以首尾呼应的形式再度出现在了展览的尾声部分。观众们可以坐在一张由意大利设计师Cini Boeri为arflex设计、由Loro Piana室内装饰系列珍贵天然羊绒面料覆盖表面的超大尺寸沙发上,一边体验羊绒的柔软触感,一边欣赏中国知名艺术家和思想家邱志杰的作品。这幅来自其《寰宇全图》系列、名为《国际汉学地图》的六米长虚构画作,以纸本水墨的形式探索了中国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的多重历史——仿佛是在告诉观众,我们在中国的一个文化环境中,体验了这个来自意大利品牌所塑造的微缩文化景观,是开篇“景观”另一种视角。
不仅如此,由著名的中国作曲家郭文景先生创作的音乐与景观相融,将这两种文化融于同一个作品当中。这部非同寻常的8屏影片不仅记录了纺织品的制作过程,还记录了展览的布置过程,影片以制作和组装的对位节奏以及服装制作顺序为背景,虚构出游牧动物蜿蜒的流动路线,让人仿若置身其中。这部影片身临其境地展现了Loro Piana长期以来致力于展示时尚工艺品幕后故事和独具特色的精湛工艺,并将我们带回到为展览提供灵感的档案馆之中。
通过此次回顾展,我们可以通过各个展区内翔实且多元的资料,寻找到Loro Piana百年内不断发展且愈发受到大众喜爱的秘诀——除了百年传承下来的对卓越面料的极致追求之外,品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其在每个时代都能够收获消费者的青睐。
20世纪早期,Lanificio Fratelli Lora&Co. 公司的管理者
如果我们以展览为切入点,结合此前品牌在百年之际出版的书籍《Master of Fibres》来探寻Loro Piana包括建立品牌之前的全部历史的话,你就会发现创新和探索一直都是与质感随行的关键精神。
20世纪30-40年代,Pietro Loro Piana
品牌的成立不仅是凭借着瓦尔塞西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样也有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正是在这一时期,家族中的Pietro Loro Piana继承了祖父Giovanni Loro Piana和父亲Giacomo Loro Piana的热情,于1924年在皮埃蒙特北部开设了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像是如今可追溯的品牌最早的一批面料中,便能看到远远领先于所处时代潮流的设计与巧思。
20世纪40年代,Francesca Loro Piana
当Pietro的侄子Franco Loro Piana接管公司的领导权后,这位都灵大学的毕业生,将技术专长、个人品位以及创新视野融会贯通,将Loro Piana从一家只生产面料的工厂转变为一家制作奢侈面料的公司。他为传统家族工厂带来了全新的运营视角,并开始拓宽经营的范畴。他对美的热忱和卓越的品味促使他永远追求上乘质量,并开始使用羊驼绒、羊绒和骆马绒等稀有面料,也让Loro Piana的面料获得了更为多元的呈现。
譬如1960年代和1970年代,Franco开始从神职人员的服装面料中汲取灵感,开发了一种更轻薄、精细的独特羊毛面料。1979年,他又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的羊群中发现了享誉全球的Tasmanian面料。也在这个时期,他开始致力于为高品位的客户生产高品质面料,让绝佳的质感呈现在时代最为顶尖的设计之上。
Pier Luigi和Sergio Loro Piana在“Out of the Blue”游艇上
Sergio Loro Piana在拍摄时检查画面构图
1980年Franco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Sergio和Pier Luigi接管了公司,并延续了父亲时尚品位与珍贵面料并重的管理方式,推出了更多颇具创新精神的奢华面料。1994年推出的Storm System®系列成衣,用技术和面料变革彻底改变了奢侈服装行业——这款成衣在面料背面粘贴有一种特殊的薄膜,解决了以天然纤维制作外套时需要具备防水防风特性的问题。
Sergio和Pier Luigi Loro Piana与家人在波托菲诺的合影
Storm System®系列成衣的推出,毫无疑问解决了传统认知中这些高级天然材料的绝佳质感与无法户外使用之间的矛盾——人们可以穿着羊绒外套或纯羊毛外套去滑雪,在穿着优雅且以高品质纤维制成的成衣的同时,完全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Loro Piana对面料的创新并没有止步于此,2003年推出的Pecora Nera®面料,专门取材自新西兰一家独特农场的深色美利奴绵羊毛,让原本需要经过染色才能获得深色效果的纯白羊毛面料在基因筛选和培育的作用下,自然就有了棕色和黑色的色彩。这些未经染色的稀有羊毛面料,不仅富有光泽、经久耐磨且充满弹性,同时也拥有黑色美利奴羊毛自然暖色调呈现的独特天然图案。
此外像是Baby Cashmere小山羊绒面料、精品羊毛面料The Gift of Kings®国王的礼物、Sopra Visso传统羊毛面料以及品牌引以为傲的骆马毛面料,都在不断强化着Loro Piana在质感和体验上的不可替代性。
2024年夏,Judith Clark与Luisa Loro Piana之间的对话
让我们回到展览英文标题的幽默叙事——“If You Know, You Know”(如果你知道,你就知道)中。这一取自Loro Piana品牌档案馆中播放的充满幽默感又桀骜不羁的宣传广告标语,以一种开玩笑式的性质,为我们彰显了品牌弥足珍贵的地方。Loro Piana的出众,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它会在口口相传和世代相传之间,不断触及更多的人群。保持低调的同时,又将其品质与创新并存的精神,推广至全世界。从山谷至世界,Loro Piana与质感随行的百年,有着丰富且多元的档案,供大众不断探索。
编辑-Di
新媒体编辑-Monster C
文字-Toby
图片-品牌提供
来源:风度mensu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