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永泰县丹云乡的智慧鸭舍里,30万只蛋鸭住进五层“公寓”,每天产出24万枚鲜蛋,鸭粪转化为碳汇资产;而在嵩口古镇的百年爱荆庄内,AR技术正重现清代乡绅议事的场景,游客通过数字契约体验古代田产交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是永泰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以生态资源为
——从“空心村”到“共富样本”的县域实践
引言:当千年庄寨遇见数字农业
在永泰县丹云乡的智慧鸭舍里,30万只蛋鸭住进五层“公寓”,每天产出24万枚鲜蛋,鸭粪转化为碳汇资产;而在嵩口古镇的百年爱荆庄内,AR技术正重现清代乡绅议事的场景,游客通过数字契约体验古代田产交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是永泰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以生态资源为基底,以文化活化为引擎,以组织创新为纽带,构建起“现代农业+非遗经济+数字治理”的共生生态。2024年,永泰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8%,成为中国山区县乡村振兴的“现象级样本”。
一、现代农业的“三级跳”:从传统种养到全链升级
1. “金蛋工程”的数字化革命
丹云乡的蛋鸭养殖颠覆传统模式:
智能养殖:5万只蛋鸭仅需1人管理,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AI识别病死鸭准确率达99%;
生态循环:年处理15万吨鸭粪,转化为3万吨有机肥,碳减排量达3.6万吨CO₂,年增收72万元;
农旅融合:配套建设稻鸭联养观光区,开发“捡鸭蛋”体验项目,客单价提升至300元/人,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
2. 毛竹产业的“绿色银行”
长庆镇福斗村通过“中心村党委+股份制合作社”模式激活万亩竹海:
联村共治:3个行政村联合成立合作社,村民以毛竹资源入股,年加工毛竹1.5万吨,产值突破700万元;
精深加工:开发竹帘、竹炭等20余种产品,竹浆生物质燃料技术使废料利用率达95%;
文旅赋能:建设竹文化研学基地,游客可参与竹编工艺制作,衍生品收入占比达25%。
3. 李梅产业的“甜蜜转型”
永泰作为“中国李梅之乡”,构建起三产融合新生态:
标准化生产:建成14个鲜食李基地,改造低产果园1.5万亩,年加工李果8万吨;
产品创新:研发李梅果饮、面膜等深加工产品,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场景再造:将旧厂房改造为观光工厂,游客可体验古法晒制工艺,配套“文埕湾·栖心”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二、生态保护的“双向赋能”:数字治理与法制创新
1. 碳汇交易的“生态银行”
林业碳汇:18万亩生态林打包为碳资产包,年交易额达1200万元,收益按比例反哺村民;
养殖减排:“金蛋工程”成为福建省首个水禽粪污碳交易项目,年减排收益72万元。
2. 数字乡村治理体系
区块链溯源:为112栋古建筑建立三维数字档案,发行NFT藏品,游客扫码可查看修缮记录;
智慧农业:大赤岸片区物联网监测系统覆盖3000亩林地,三叶青种植效率提升30%。
3. 生态法制保障
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明确古建筑修缮标准,禁用钢筋混凝土改造;
建立“生态积分制”,村民参与环保可兑换创业贷款额度,已发放绿色信贷2.3亿元。
三、文化活化的“三重奏”:非遗+旅游+红色教育
1. 庄寨保护的“永泰范式”
爱荆庄活化:获联合国文化遗产奖的庄寨,改造为家风馆、红色文化陈列室,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
宴魁厝创新:采用“租用代管”模式,31间房改造为创客基地,引入台湾青年团队开发文创产品。
2. 非遗经济的产业化路径
嵩口古镇:修复200余栋明清建筑,村民经营非遗工坊,开发藤编、油纸伞等产品,溢价率达300%;
李梅文化节:融合古法晒制体验、李梅宴品鉴,衍生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破千万。
3. 红色教育的场景重构
大展村洋尾寨:村民集资修缮红色遗址,建成历史展览馆、孝文化馆,年接待党员培训超5000;
沉浸式剧本杀:在红军旧址开发“穿越1934”体验项目,单场营收达2万元。
四、机制创新的“四维突破”:组织、人才、资本、治理
1. 中心村党委的“联村共富”
大赤岸片区3个村组建联合党委:
资源整合:统筹7000亩林地发展三叶青种植,年产值超5000万元8;
利益共享:村集体获60万元分红,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8。
2. 国企引领的“坵演模式”
福州城投集团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农房入股:村民以闲置房屋入股,获20%分红,民宿年入住率超80;
品牌运营:注册“好飨礼”商标,统一包装竹笋、蜂蜜,溢价率提升150。
3. 人才工程的“三大计划”
“百硕入樟”:引进农业科技人才23名,研发三叶青深加工技术[citation:9];
“乡创客”孵化: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培育本土网红“腊肉西施”,直播带货年销200万元812。
4. 金融赋能的“风险共担”
青梅托底基金:政府设立3000万元保障金,确保果农最低收购价7;
碳汇质押贷款:农户可用林地碳汇收益作为抵押,年发放贷款超5000万元8。
五、盈利模式的“五重奏”:从空间运营到数字资产
1. 空间价值转化
春光村“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民宿年分成收入超200万元;
高速桥下花博园项目,年租金收入110万元。
2. 产业链延伸收益
李梅从鲜果到面膜形成7级产业链,附加值提升20倍;
毛竹加工废料制成生物质燃料,年增收150万元。
3. 生态溢价体系
“永泰李梅”通过欧盟有机认证,高端礼盒售价188元/套;
碳积分兑换农产品,带动有机米销售增长45%。
4. 数字资产增值
古庄寨NFT藏品发行,首批5000份30分钟售罄;
AR导览系统年服务费收入800万元。
5. 政策红利释放
获省级乡村振兴试点资金1.2亿元,重点支持庄寨保护;
国企注资3.5亿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
结语:乡村振兴的“永泰启示”
当AI巡检机器人在千年庄寨中穿梭,当95后新农人用区块链管理茶园,永泰的实践揭示:乡村振兴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重组。这里,生态资源不再是发展的限制,而是最优质的资本;传统文化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独一无二的IP;农民不再是产业链的末端,而是价值共创的主体。
来源:光头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