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鹏凯的泼墨泼彩山水,是一场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的深度对话。他以三十载笔墨修行,在宣纸与矿彩的碰撞中,构建出既扎根于东方美学根基、又极具现代构成张力的艺术语言形式。这种语言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制,亦非对西方抽象的生硬移植,而是通过“黑白灰韵律重构”“图形化空间切割
刘鹏凯的泼墨泼彩山水,是一场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的深度对话。他以三十载笔墨修行,在宣纸与矿彩的碰撞中,构建出既扎根于东方美学根基、又极具现代构成张力的艺术语言形式。这种语言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制,亦非对西方抽象的生硬移植,而是通过“黑白灰韵律重构”“图形化空间切割”等当代语法,将泼墨技法推向“心象造境”的哲学高度。
他通过精准预判宣纸吸墨速率、矿物颜料沉淀规律,在随机泼洒中注入理性控制,使混沌墨痕升华为“天人共笔”的宇宙隐喻。从依赖笔触的“以手驭墨”,转向依托材料物性的“以性导墨”。泼墨语言由此超越视觉再现,成为直指东方美学本体的“写神”之道,在形与神的辩证中完成从“画山水”到“画天地心”的终极跨越。
一、技法突围:在物性掌控中突破秩序
刘鹏凯的彩墨实践,本质是对传统“泼墨泼彩”技法的科学解构与重组。他用“水破积色法”,将宋代青绿山水的矿物颜料特性与生宣纸的吸墨规律相结合,形成理性控制体系,在可控与不可控的辩证中,让水墨成为连接个体心性与宇宙精神的媒介。泼墨语言由此超越技艺层面,升华为一种“道”的修行——在形与神、有与无、人力与天工的永恒对话中,抵达东方美学的终极追求:以有限笔墨,写无限之神。
1、材料物性解构:他利用矿物颜料与墨汁的粒度、质量差异,通过调节画板倾斜角度,使色层产生分离效果。这种对矿物颜料沉淀规律的精准把控,让传统青绿山水从平面装饰性转向立体空间感。
2、动态水墨实验:其代表作《江山帆影》以浓墨勾勒山体轮廓,淡彩泼染云雾质感,通过控制水分渗透速率,使画面形成“干如裂帛,湿若凝脂”的肌理对比。这种“破”与“立”的辩证,暗合道家“一生二,二生三”的生成哲学,将随机泼洒升华为可控的心象表达。
3、黑白灰韵律:在《峦翠幽居》中,他通过黑白灰位置的经营与墨色渗透的微妙平衡,构建“似雾非雾”的朦胧意境,将传统水墨的“计白当黑”推向现代构成。
二、构成探究:黑白灰交响中的空间诗学
刘鹏凯的彩墨山水,在传统“计白当黑”基础上,引入现代平面构成理念,将画面的黑白灰与物象的图形化归纳形成有秩序的暗结构,使作品更具当代性与高级感。
1、结构:图形化切割
《叠嶂飞花图》将群山与房舍解构为几何色块,通过一定秩序安排形成画面的暗结构,S型势能线暗藏“三远法”视线引导逻辑。这种“形散神聚”的构图策略,使画面兼具现代视觉冲击与传统山水意境。
2、肌理:材料物性叙事
在《数峰无语立斜阳》中,他利用生宣纸的渗化特性,以色墨纵向渗透形成山脊骨线,横向晕染则塑造云雾流动。纸性与墨性的对话,使黑白灰关系超越视觉层次,成为材料本体的物性叙事。
3、精神:心象留白哲学
其《云山春水图》刻意突出强化小桥瀑水韵律——飞瀑以遒劲线条勾勒,潭水则以大面积留白暗示。这种“以无写有”的艺术处理,使画面成为“可观可游”的心灵栖居地。
三、精神溯源:在共性中淬炼个性光芒
面对当代画坛“求奇求异”的浮躁,刘鹏凯提出“共性中求个性”的创作观,深研古人青绿山水与近现代泼彩技法,巧用“水破积色法”将各种颜料的质感与肌理感完美呈现在作品之上,从而通过水的流动性打破传统青绿山水着色法的静态格局,认为“最高级的美应如纯洁之水,摆脱一切刻意风味”。这种理念贯穿其艺术实践:
1、传统基因解码:他临摹王蒙、倪瓒、沈周、石涛至“笔墨与古人心印相通”,但拒绝程式化复制。其《地拱千寻险》虽取法宋代青绿,却以水破色技法打破“三矾九染”的板滞,使山体在色墨冲撞中迸发当代生命力。
2、写生体系重构:三十余年遍访太行、藏地,巧用自己总结的“观物四维法”——在黄山观察云海三日,终以“水破积色法”捕捉晨雾瞬息光影。这种“师造化”的苦行,使自然物象升华为“天人合一”的精神符号。
四、教学实践:技法传承与美学启蒙
刘鹏凯不仅是画家,更是彩墨山水的传承者。他创办中国彩墨山水画学社,延续前贤“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教学理念,将“观物四维法”融入教学体系:
1、临摹与写生并重:要求学员既精研石涛、倪瓒的笔墨精髓,又深入太行、藏地写生,捕捉山川精神。
2、技法标准化训练:开发“泼墨泼彩技法训练体系”,将即兴泼彩分解为可控步骤,从宣纸湿度、颜料浓度、色墨渗透规律和预设环境条件均设定量化参数,将泼洒的随机性与理性可控升华为“天人共笔”,从而将泼墨技法推向“心象造境”的哲学高度。
3、心性养成引导:以“草木禅心”为修身核心,要求学员在太行写生时“听山语、观水脉”,将自然韵律转化为笔墨节奏。这种“技法传习+心性修炼”的双轨模式,为传统水墨注入当代人文活力。
结语:在裂变与守恒之间
从《春岭云松》的笔墨肆意到《清晨入古寺》的禅意空明,刘鹏凯的彩墨山水始终在传统基因与当代语法的碰撞中寻找平衡点。他以科学理性驯服水墨的野性,又以赤子之心守护笔墨的灵性,在“守”与“破”的永恒张力中,开辟出一条既接续千年文脉、又直面当代视觉经验的艺术新径。这种探索证明:最深刻的当代性,往往诞生于对文化本源的虔诚叩问与创造性转化。
来源:读史经史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