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隔多年、关桥依然记得我国自行研发的长三甲火箭首次发射时的情景,那是1994年2月8日下午,关桥与妻子陈丽芳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前、等待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因为长三甲自己知道用了这项技术,它发射的时候、自己也挺高兴、挺激动,但是也有一点担心这个技术别出事了,所
关桥院士,国际有名焊接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
时隔多年、关桥依然记得我国自行研发的长三甲火箭首次发射时的情景,那是1994年2月8日下午,关桥与妻子陈丽芳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前、等待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因为长三甲自己知道用了这项技术,它发射的时候、自己也挺高兴、挺激动,但是也有一点担心这个技术别出事了,所以就在家里一直看着长三甲的整个一个发射过程。关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位布鲁克奖章获得者,2017年成为首位荣获国际焊接领域最高荣誉“IIW FELLOW AWARD”的中国专家,他口中的“这项技术”、便是由他发明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长三甲火箭研发中燃料箱焊接变形问题。因为当时自己知道它这个焊接有变形的问题,但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个跨部门的事情,也很不容易,不好办,幸好当时航天工业部的一个部长、叫刘纪原,是自己大学时候的同学,所以后来自己就主动告诉他、自己说我可以参与工作、解决长三甲的焊接里面出现的一些变形问题、焊接难题。跨部门合作的问题解决了,交通又成了老大难,关桥工作的625研究所在北京市通州区、而研发长三甲的航天一院在大兴区南苑,距离超过了30公里,关桥带着两个研究生一天一个来回。郭德伦说:“跑了大概是两年左右,把关老师发明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在某个运载火箭的舱段上直接运用,因为这个还得到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在长征系列火箭筒体上边,它整个筒体也是有纵向焊缝,这些焊缝也都采用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这样的话、筒体本身的纵向焊缝就没有变形了。因为自己父亲是搞土木工程的,所以家里边男孩子的名字都叫桥堰敦柱、四个男孩子,名字都是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关桥的父亲关慰祖、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和铁路设计测量,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续我国的土木建设,父亲的工作与愿望、指引着孩子的成长,但他们的成材历程充满坎坷。自己出生是出生在太原,老家是在山西、叫襄汾县,后来一段时间、自己是在老家度过,农村里边是住在一个大宅院里边、自己父亲是老二,他的哥哥掌管整个全家的财政,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住在大宅院里边,寄人篱下。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关桥,到了上学的年纪、他的母亲决定带着孩子离开山西、逃往陕西。在陕西上学,有一个山西省第一儿童教养院,那个是阎锡山下属的一个教育系统,在陕西宜川秋林镇的虎啸沟里边、在山沟沟里边上学。山沟里的学校躲开了战争,却躲不开困难的生活条件,年少的关桥知道、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中国当时是受日本人欺负的这么一个国内环境,所以在那个环境底下受到外国人的欺负,自己当然也感觉到很难受,下决心吧、要作为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必须要站起来,要有所作为。抗战胜利后,关桥回到太原读初中、高中,1950年、父亲奉调到北京铁道部,即将读高二的关桥随父母迁徙至北京,关桥追随着父亲的步伐、高考报考志愿时,选择了地质、水利和航空专业。当时自己记得、那是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应该在《光明日报》上发榜,结果后来找了半天、没有自己的名字,自己也有点担心了,怎么搞的、落榜了,后来回到家里面才得到一个通知,让自己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去报到,当时也不知道俄文专修学院是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是留苏预备部。经过一年的学习考核,关桥顺利获得了留学资格,和同学一起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在火车快过满洲里的时候、才告诉自己,你去苏联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我学焊接专业,焊接 自己也一无所知,当时小时修候印象里边焊接就是路边上拿电烙铁焊洋铁壶。对焊接技术不够了解,让关桥陷入了困惑中,但还是选择服从组织安排。到苏联去以后,被派到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实际上就是学焊接了,后来才知道这个焊接在苏联发展还是比较快的。陌生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给关桥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他的一位同学曾因看不懂菜单一连点了三道汤。一个是语言问题、一个是生活习惯问题,语言问题没办法、在国内虽然,在俄文专修学校学了七八个月,但是到苏联去以后、这种在国内学的语言根本没办法适应当时实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初到国外、也不知道这个西餐到底怎么吃法,菜单来了以后也不懂,前面是汤、后边是菜。1959年初,关桥本科毕业后回国,被分配到了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前身、625所。9月份,又被包曼高等工学院的副校长点名回到苏联学习。邵亦陈讲:“关桥本科毕业以后,9月份 他的导师把他叫回去了,叫他做副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有人猜测关桥不会回625所了,因为对关桥来说、625所庙太小了,但关桥毅然选择回到625所、继续自己的焊接研究工作,并在1963年奔赴南昌,解决铬锰硅钢焊接变形问题。当时我们生产里面用的一些工艺规范、严格的 是按照苏联的工艺规范在进行,所以不让在车间里边有穿堂风,所谓的穿堂风、就是不要有流动的空气。关桥与同事进行了现场考察、做了大量实验,包括疲劳寿命、金相实验等,重新制定了规范,破除了对苏联说明书的迷信。什么叫穿堂风,多大的风力、这东西都没有一个量的概念,所以当时自己就说这个说明书太笼统太不具体,还是要有一个规范,把这些不规范的东西、限制生产发展的东西都统统去掉,所以就修改了这种生产说明书。关桥在625所的工作初见成效,正当他信心满满、带领团队提升熔化极脉冲氩弧焊技术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叫做可教育好的子女,属于这一类,当时需要劳动改造,当时我们所里面有一个锅炉房,自己到锅炉房去烧锅炉。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顺利召开,科技工作人员迎来了春天,关桥回归到焊接技术的研究中来,文革前在南昌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一回来以后、在南昌320厂航空工厂工作,焊完以后的变形、零件变形了,敲啊砸啊、把它校正过来,但是校正过程的敲砸、使得一些老的钳工耳朵都失聪了、耳聋了,所以后来自己也下决心,自己说这个工艺太落后了,就想办法、看能不能采用新技术焊接完了以后就不变形了。关桥向科技处申请了一点经费,开始了“焊接过程中应力与变形控制”的课题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关桥,作为我国焊接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引进和发展焊接技术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早在1964年、关桥便随队参加了在捷克召开的国际焊接学会第17届年会,以了解国际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机械工业部选拔、以前叫一机部,或者叫做机械工程学会,派遣代表团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因为当时机械工程学会想到自己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所以就说先把我能够参加进来,这样出去做一些交流、也可能会更好一点。正是在这次年会上,关桥聆听了英国焊接研究所一名专家的报名,敏锐地捕捉到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熔化极脉冲氩弧焊,自己就是看到人家有这项技术,后来我自己在实验室开始开展这一项技术,做了一些装置、做了脉冲电流的发生器,就开始想把这项技术发展起来,这种专用的设备、国内是没有的,所以就只能是自己拼凑起来,比如脉冲发生器、想办法把脉冲电流能够加到普通的电流上边、产生一个脉冲电流。参加国际焊接学会年会的活动,一度因“文革”中断,改革开放后关桥重新带队参与到国际焊接技术交流中,并总能将最新的焊接技术带回来。就是在国际焊接学会上面看到人家有一些论文、有一些报告,根据人家这些报告、自己重新再创造,创造自己的一些装备、自己的一些设备。当时在国外,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技术,飞机上面是很重要的一个技术领域,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他到国外去参加会议的时候,把这个技术也带回来了。改革开放解放了科技人员的手脚,但当时、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设备做支撑,发展新的焊接技术困难重重。邵亦陈说:“1981年的时候,我们室四十多个人,研究经费就10万块钱,其中5万块钱就是给到老关那个口的、专门单独给他,所以很、难度很大,没钱,当时我们走了一条路,就是关键的我们跟不上的部件、买国外的,我们国内能做的、用国外的关键部件,虽然说贵一点、但是其他的我们自己造、配套,钱就少了一半以上。”
此后,关桥还陆续带回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搅拌摩擦焊等多个国际先进焊接技术的信息,依照先前的经验逐一发展起来。在我们这个研究院,自己觉得有几个大的研究方向,基本上自己都参与创建起来,比如高能束流加工技术、激光焊接,都建立起很大的实验室,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技术也是建立起实验室、现在也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室,还有摩擦焊、搅拌摩擦焊,现在变成了一家单独的公司。国际交流不仅要走出去,还要把国外的专家请进来,1994年、关桥带领团队举办了国际焊接学会第47届年会。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