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近日在印度公开将中国称为“敌人”,并试图拉拢印度、韩国加入美澳日菲“小分队”(SQUAD),以强化对华军事围堵。这一激进表态远超美国对华政策底线,甚至比部分美国鹰派政客的措辞更为强硬。菲律宾军方的新指令,不仅标志着其对华政策的重大转
环球网报道,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近日在印度公开将中国称为“敌人”,并试图拉拢印度、韩国加入美澳日菲“小分队”(SQUAD),以强化对华军事围堵。这一激进表态远超美国对华政策底线,甚至比部分美国鹰派政客的措辞更为强硬。菲律宾军方的新指令,不仅标志着其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更可能成为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索。
菲律宾军方高层近期对华措辞的转变,标志着马科斯政府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布劳纳在瑞辛纳安全论坛上声称,中国是菲律宾和印度的“共同敌人”,并呼吁加强军事合作以应对“中国威胁”。这一言论比美国对华表态更为激进,甚至超越了美菲传统盟友关系的底线。
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资料图
回顾杜特尔特时期(2016-2022),中菲关系曾以合作为基调。中国成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增长近60%,投资项目超100个,创造数万就业岗位。然而,马科斯政府上台后,迅速转向亲美路线,不仅重启美菲“2+2”对话,还开放9个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并引进“堤丰”导弹系统。如今,菲军方直接称中国为“敌人”,显示其战略对抗意图进一步升级。
菲律宾对华政策的急剧转变,与其国内政治动荡密切相关。2025年3月,前总统杜特尔特因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被拘留,引发全国性抗议,达沃市甚至出现“独立公投”呼声。马科斯政府支持率下滑,经济增速跌至3.6%(十年最低),通胀超6%,失业率达7.8%。面对内政困境,马科斯选择炒作南海议题转移矛盾,同时向美国证明自身战略价值。
菲律宾军方近期频繁在南海制造事端,包括派遣军机闯入黄岩岛领空、组织“摆拍”行动抹黑中国、联合美日法举行大规模军演等。这些挑衅行为背后,既有国内政治需求,也有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怂恿。然而,这种策略不仅未能提振民意,反而加剧了地区紧张,使菲律宾在东盟内部愈发孤立。
菲律宾试图扩大“小分队”范围,拉拢印度和韩国加入。布劳纳在新德里宣称中印菲面临“共同敌人”,并计划4月访韩游说。然而,印度总理莫迪近期强调“中印应和平共处”,2024年中印贸易额达1250亿美元,印度不愿因菲律宾卷入南海争端。韩国同样谨慎,中韩贸易超3000亿美元,半导体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尹锡悦政府难以冒险加入反华阵营。
美元资料图
菲律宾的“小分队”战略,本质上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延伸,旨在打造一个针对中国的军事联盟。然而,除澳大利亚和日本外,其他国家均不愿过度刺激中国。即便是美国,也仅承诺“有限支持”,而非直接军事介入。菲律宾的激进外交,最终可能沦为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
菲律宾在南海的军事行动频率较杜特尔特时期增加200%,2024年以来与中国海警发生15次以上对峙。2024年8月,菲方强闯仙宾礁,遭中国海警水炮驱离,6艘军舰、3艘海警船及31艘渔船形成封锁,菲补给行动彻底失败。055型驱逐舰的现身,更表明解放军已做好全面应对准备。
菲律宾近期还改变挑衅方式,从渔船侵扰转为军机闯入,试图制造“空中对峙”事件,为美国介入提供借口。然而,解放军并未落入陷阱,而是采取精准反制,如使用直升机而非战斗机驱离菲方飞机,避免局势失控。中国在无人机、电子战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使得菲律宾的挑衅行动愈发徒劳。
菲律宾依赖美国支持,但美方态度暧昧。美国印太司令帕帕罗称“护送菲船补给需进一步磋商”,未承诺直接介入。历史经验显示,美国盟友如乌克兰、阿富汗最终被牺牲,菲律宾若误判形势,可能重蹈覆辙。
马科斯资料图
美国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虽有所恢复(3.36亿美元),但主要用于升级菲海军装备,而非提供实质性安全保障。法国“戴高乐”号航母访问菲律宾,更多是象征性支持,而非长期军事承诺。菲律宾若继续充当美国“代理人”,最终只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南海诸岛主权“无可争辩”,解放军已加强巡航与岛礁部署。若菲律宾继续挑衅,中方可能冻结经济合作,转向东盟其他国家投资。越南已率先做出表率,与中国就南海议题达成共识,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分歧。
南海局势的走向,取决于菲方是否回归对话,而非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中国在南海的战略耐心并非无限,若菲律宾执意挑战底线,解放军的反击将更加坚决。菲律宾的“敌人”标签,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可能加速其自身孤立。历史终将证明,和平合作才是南海的唯一出路。
来源:蓝泾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