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福泉法院陆坪法庭成功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李某与被告王某本是同乡好友,王某因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出现缺口,向李某借款2万元,两人约定好了偿还时间,本以为这是一次雪中送炭的帮助,却不想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真没想到法官能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既解决了纠纷又保住了情分。”在福泉市人民法院陆坪法庭调解室里,被告王某拿着调解书感慨道。
近日,福泉法院陆坪法庭成功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李某与被告王某本是同乡好友,王某因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出现缺口,向李某借款2万元,两人约定好了偿还时间,本以为这是一次雪中送炭的帮助,却不想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借款期满后,王某未按约定偿还借款。李某多次催讨无果,将王某诉至福泉法院。承办法官考虑到该案事实清楚,争议不大,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通过“背靠背”方式和双方进行沟通,法官向李某解释当前王某的困境,向王某释明拖欠借款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引导双方互谅互让,经过法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王某当场履行第一期付款义务,并对剩余借款的还款时间进行明确。
至此,这场因借款引发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老哥俩”也握手言和。
法院提醒
俗话说“借钱容易还钱难”,看似友好相助的民间借贷行为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夹杂在情理之中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当亲朋好友之间确需借款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风险点:
借贷双方最好签订书面借款协议或出具借条、借据,对借款本金、出借方式、身份信息、联系地址、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约定。如果碍于情面,未能签署正式的借款合同,也需记得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对款项性质予以明确,避免产生纠纷时承担不必要的诉讼风险。
出借款项和归还款项时尽量通过转账方式完成,备注款项性质并妥善保留凭证等,现金交付时也尽量邀请见证人在场,避免产生纠纷时对方不予认可的道德风险。
撰稿:刘晓勤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