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中的江南绝美如画,但它并非是简单的风景速写,而是仅用了28个字便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而又大气的春日江南画卷,每个字都浸着烟雨,每一处留白都藏着鸟啼燕语。
春雨丝丝,掠过青瓦白墙,我想起了杜牧的经典诗作《江南春》,让人浮想联翩。
诗中的江南绝美如画,但它并非是简单的风景速写,而是仅用了28个字便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而又大气的春日江南画卷,每个字都浸着烟雨,每一处留白都藏着鸟啼燕语。
在此,我给大家分享杜牧的这首经典诗作《江南春》,就让我们循着诗人杜牧的笔触,轻轻掀开这幅流传千年的水乡帘幕,感受一下江南春天的绝美吧!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于公元833年春天,杜牧奉命由宣州前往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中写下的,短短四句,仅28个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意境深邃幽美,情思含蓄,读来令人向往。
“千里莺啼绿映红”
首句以声音为画笔,在辽阔的空间里挥洒出流动的生机,呈现出一幅明媚的春光图:千里江南,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
“千里”二字一出,场面宏大,让人不禁想到迷人繁华的江南大地,仅接着“莺啼”二字,带我们畅游诗意江南。
黄莺的啼鸣乘着春风掠过江南,在运河的波纹里投下了细碎的金色音符。这里的“绿”是带着水气的——新茶初展的嫩芽、浮萍聚散的池塘、青苔攀附的桥墩,所有绿意都在雨后涨满,仿佛能拧出半盏碧螺春。这里的“红”却是羞怯地躲在晨雾中,那是浣衣女遗落的胭脂盒,是渔家女鬓角的山茶,是酒旗招展时不小心抖落的晚霞碎片……
整个首句,诗人用通感将视觉与听觉糅合,让人听见了色彩碰撞的清脆悦耳声响,看见了声音流淌的斑斓轨迹。
“水村山郭酒旗风”
次句看似几个词语叠加,却是呈现出一幅烟火人间画面,让自然景观一下子有了人文的温度: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
水村依着河道舒展腰肢,晾晒的蓝印花布在风里跳着采茶舞,橹声搅碎倒映着云影。山郭的轮廓被春雨泡得发软,黛色山峦就像宣纸上未干的水墨,顺着酒旗飘扬的方向晕开。那一面面酒旗最为灵动,粗麻布浸着新酿的甜香,旗角扫过之处,空气都染上微醺的桃粉色。它既是市井生活的图腾,又是整幅春景的诗眼——当自然美遇见人间烟火,江南的春天才有了温度与呼吸。
此时此刻,若撑舟行过石桥,必能听见酒肆里飘来的评弹小调,与船头惊起的白鹭和鸣……
“南朝四百八十寺”
前面描写了江南明媚的春色,而这句确是笔锋一转,转而写江南烟雨,而且历史与禅意悄然漫上纸页。南朝遗留下来的众多佛寺在烟雨中虚化成朦胧的布景,朱墙金瓦褪作水墨淡彩,钟磬余音融进雨声淅沥,佛塔飞檐与山花野草共同编织出江南特有的禅意美。
这些建筑群本应庄重,却在烟雨中若隐若现,显露出迷离的别样风情——杏花倚着经幡私语,燕子在韦陀像前筑巢,放生池里的锦鲤偷吻浮萍。诗人用“四百八十”来强调数量之多,也强调了建筑宏丽的佛寺并非只有一处,让佛寺成为春景里别致的装饰,香火气与绿草红花在雨雾中达成微妙平衡。
“多少楼台烟雨中”
结句将整幅画卷浸入朦胧的烟雨之中。江南的雨不是倾盆的泼墨,而是朦胧的、迷离的。楼台在烟雨里忽近忽远,有时清晰得能看见雕花窗棂上的藤蔓,有时又虚幻如海市蜃楼。这是最妙的留白——烟雨模糊了时空边界,让南朝的钟声与唐朝的桨声在此刻共鸣。那些金粉剥落的佛像、褪色的壁画、生锈的铜铃,都在细雨浸润中重新鲜亮起来,恍若四百八十盏莲花灯次第绽放在水墨长卷里。
纵观全诗,句句经典,绝美如水墨画。首句泼墨千里,莺啼点染绿红;次句酒旗卷烟火,山水顿生呼吸;三句宕开南朝烟雨,佛寺化作墨渍氤氲;末句悬空收笔,楼台隐入留白处。作者仅用了28个字将江南的春光炼成了一幅永恒的丹青。千年过后依然惊艳,美得令人心醉!
来源:轩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