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太平洋的风,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携着马鲁阿环礁咸腥的气息,肆意穿梭在天地之间。这风仿佛有生命一般,吹过“岷江号”锈迹斑驳的船舷,吹乱了林海川一头乌黑的头发。他蹲在船边,粗糙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阿坝老家带来的牦牛骨护身符,那护身符像一位忠实的伙伴,带着家乡的温度和
林海川和外籍海员欢呼雀跃
南太平洋的风,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携着马鲁阿环礁咸腥的气息,肆意穿梭在天地之间。这风仿佛有生命一般,吹过“岷江号”锈迹斑驳的船舷,吹乱了林海川一头乌黑的头发。他蹲在船边,粗糙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阿坝老家带来的牦牛骨护身符,那护身符像一位忠实的伙伴,带着家乡的温度和神秘的力量。阳光洒在护身符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恍惚间,他似乎闻到了羌寨里煨桑的香气,看到了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
谁能料到,这看似平静的清晨,竟是命运无情转折的开端。三小时后,原本湛蓝如宝石的天空,突然被诡异的双气旋撕开一道口子。狂风裹挟着巨浪,如同一头头暴怒的猛兽,向着“岷江号”疯狂扑来。气象雷达上,雪花纹疯狂闪烁,尖锐的警报声瞬间打破了船上的宁静。十二米高的疯狗浪,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将船尾舱瞬间撕裂。菲律宾籍轮机长惊恐地尖叫着,那尖锐的塔加拉族语在风暴的咆哮声中显得如此微弱。他慌乱地跳上救生筏,可还没等站稳,便连同筏子被直径三十米的海洋漩涡无情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在这世间存在过。
林海川的心猛地一沉,他死死抱住桅杆残骸,整个人在剧烈摇晃的船上摇摇欲坠。眼前的景象如同噩梦一般,五万吨级的远洋渔船,在风暴的肆虐下脆弱得如同孩童手中的折纸船,迅速解体。冷藏舱被巨浪扯开,虹鳟鱼群如银色的箭雨,在狂风中肆意飞舞,划出一道道凄美而绝望的抛物线,最终纷纷坠入汹涌的海水中,消失在茫茫波涛之下。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刻,林海川凭借着川人骨子里的顽强和智慧,咬破了贴身系着的辣椒酱塑封袋。辛辣的汁液瞬间刺激着他的神经,让濒临休克的大脑保持清醒,这股辣味,如同家乡的召唤,给予他在黑暗中坚持下去的力量。
当林海川再次醒来时,月亮高悬中天,洒下清冷的光辉,将海面映照得如同一片银色的荒原。他发现自己趴在半截船板上,身旁漂浮着用救生衣捆扎的应急物资:三包涪陵榨菜、七袋单兵自热米饭,还有那本浸透海水的《川藏线地质勘探笔记》。曾经作为中铁局测量员的经历,此刻竟成为他活下去的希望。他不会料到,当年在雀儿山隧道记录的岩层走向知识,将在马绍尔群岛链发挥关键作用,成为他存活的密钥。海风如刀,割着他的脸,他紧紧握着那本笔记,仿佛握住了命运的缰绳。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第七日,淡水即将耗尽,林海川的嘴唇干裂,喉咙像被火灼烧着。每一口呼吸,都带着难以忍受的干燥和刺痛。但他没有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开始寻找解决办法。他想起了在羌寨时,长辈们用各种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场景,于是,他决定用不锈钢保温杯内胆改造蒸馏器,从救生衣拆出的聚酯纤维则成为了捆扎带。当第一滴凝结的水珠坠入辣椒酱空瓶时,水珠在月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林海川的眼眶湿润了。他对着北斗星,哽咽着哼起汶川羌寨的《撵山调》,那熟悉的旋律,如同温暖的溪流,流淌在他的心间,给了他力量和勇气。
第四十九天,持续的高热开始侵蚀他的神智。在半梦半醒之间,幻觉中出现的不是故乡村口的核桃树,而是船东藏在底舱的放射性检测报告。这个发现让林海川浑身战栗,原来他们捕捞的所谓“深海虹鳟”,竟是受核污染变异的异种鱼。记忆闪回到三个月前东京湾的深夜卸货,那些戴防辐射面罩的接货人,此刻有了新的解释。这一真相,让他不寒而栗,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他知道,自己不仅要为了生存而战,还要将这个秘密带出这片海域,让更多人知晓。
林海川挥舞国旗,永记自己是中国人
转机出现在霜降那天。当林海川用鱼骨针缝合被剑鱼划伤的左臂时,西南方海平线腾起一道亮光。起初,他以为是朝霞,但仔细一看,那竟是加拿大籍科考船“极光号”的探照灯。在这一刻,他的心中涌起了希望。然而,真正救他的,不是现代科技,而是绑在桅杆残骸上的羌红。那抹鲜艳的中国红,在太平洋上浸染了七十昼夜,依然夺目,如同燃烧的火焰,在黑暗中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2023年,央视《面对面》演播室里,当主持人问及漂流中最深刻的领悟,这位被国际海事组织授予“海上生存大师”的川东汉子,缓缓举起复原的辣椒酱瓶,声音低沉而坚定:“海洋教会我真正的敬畏,不是对风暴的恐惧,而是对每一克食盐、每一滴淡水的珍重。”
如今,在成都双流的海事培训基地,学员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瘸着腿,却依然坚持登台示范的教官。林海川总是在生存课最后,展示那个改造的保温杯,语重心长地对学员们说:“记住,绝境里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生机。”他的教案扉页上,印着自创的生存公式:蜀人韧性 + 现代科学 = 死地后生 。这不仅是他的人生感悟,更是对每一个面对困境者的激励,如同那片飘扬在南太平洋上的羌红,永不褪色,永远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回家第二天,林海川赶上了父亲的生日
来源:千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