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每天大家都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走,为了孩子的未来,很多人宁愿倾尽全力。
大家好,我是叮当妈
看到每天大家都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走,为了孩子的未来,很多人宁愿倾尽全力。
孩子也够忙碌,每日奔走在学校、辅导班、兴趣班,甚至体育测试,都需要报体能培训班。
好像孩子只要一直这样,成功就志在必得。
从业教育这么多年,放眼望去,抑郁、厌学、躺平,各种叛逆的孩子却层出不穷。
我们是否要反省,我们的这种快节奏,适合孩子的成长吗?
我也一直坚信,人生的智慧,藏在老祖宗的智慧里面,我坚持读圣贤书。
我发现我们的起点就错了,孩子的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少儿养正。
“养正,就是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养性修心。
少年的孩子更应该养心性,一切追求外在的成绩,就是舍本逐末。
孩子6——12岁的时候,趁着他心灵纯净懵懂之时,培养心性,塑造品德,他终将受益一生。
诵读经典,是孩子开启智慧的最好方法
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堪称胎教的典范。
她在怀孕期间,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做得很好: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晚上则命令乐官朗诵诗歌,演奏高雅的音乐给她听。
后来,周文王的故事大家都有听,他不但品德高尚,还很聪睿,最后成为了一代圣王。
胎教在我们老祖宗的时候都有了,还用听什么西方的东西吗?
我们东方的经典就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了。
由此可见,诵读经典就像把智慧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这也是防止文化入侵,保护孩子最好的方法。
养育孩子,就好像是种树。
不小心,错过了最好的播种时机,那么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只要开始就不晚。
0——1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记忆力,黄金时段,能在这个时候诵读经典,孩子就会终生收益。
13岁之前的孩子,右脑基本发育成熟,但是左脑还尚未启动。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要用心,娃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更容易记忆一生。
倪海厦老师也说过:孩子学习不好,不要报那么多辅导班,就读经典,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越来越好。
读经典的过程,就如同给孩子的心灵播种下智慧的种子。
在古圣贤文化熏陶下的孩子,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熏陶,会让他们的根越来越正。
有经典伴随的孩子,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很容易找到出口。
因为每一句经典,都将是保护他们的铠甲,也是生命中的一束光,引领他们走光明大道。
良好的习性,也是良好品德的基石。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良好的教育,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培养他良好的习惯。
记得在大学听讲座的时候,主讲老师说,他受益最大的学校是在幼儿园。
他在幼儿园学会了跟小朋友分享,饭前念感恩词、收拾好玩具……
不难看出,幼儿园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看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反而为他往后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
古人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孩子小的时候,养成良好习惯,会伴随他的一生,成为他们未来克服困难的最强武器。
曾国藩每日早起读书,读经史,习字,从不间断。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小时候并不是很聪明,正是这些习惯,让他最后成为了一代名臣。
王阳明:“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每个人的格言就是自己的梦想,也是自己未来模样。
看身边成功的人士,都有自己的好习惯,有的坚持晨跑,有的是坚持读书。
无论是早起、禅跑、静坐,还是中华正坐,还是记录。
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日复一日,守护着他们,直至成功。
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岁月的滋养,逐渐生根发芽。
最后成为参天大树,为自己遮风挡雨,更是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
静心,能提升自己内心的力量。
我们家弟弟入幼儿园的时候,我同事的孩子根本在教室坐不住。
也不听老师的号令,我行我素,一点集体意识也没有,正上课的时候,说出去就出去了。
开学一星期之后,学校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测测是不是多动症。
结果诊断多动症,为了安全考虑,学校建议孩子回家调理,最后劝退。
我想,这个孩子以后可能要走弯路了,结果第二个学期,孩子正常入学,而且也能坐住了,还很安静。
我很好奇,孩子是怎么调整过来的,原来孩子的爷爷懂养生,也喜欢静坐。
爷爷每天坚持陪着孩子早上静坐,晚上睡前中华正坐
才一个学期的时间,孩子改变就这么大。
老师还反映,现在娃不但能坐下了,还能跟同学和睦相处,帮助老师整理教室。
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从一个被劝退的多动症学生,到优秀的学生。静坐彻底改善了他,也成就了他。
静能生定,定能生智。
写在最后:我已经开始带着孩子们诵读经典,坚持中华正坐,做到少儿正养。
目前看,孩子的变化很大,学习也不费力。咱们东方的智慧,能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
如果你也想让孩子学习能力强,就在当下,开始诵读经典吧!
来源:童书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