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泰晤士报》3月19日文章,原题:青春期令人痛苦——但我们当年又何尝不是网飞的新英剧《混沌少年时》一经播出,便引发全英热议,甚至得到了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即时评价。这部剧讲述了一个13岁男孩被指控谋杀的故事,而男孩的家长最终在痛苦中寻找到真相。剧集描绘了青少年
英国《泰晤士报》3月19日文章,原题:青春期令人痛苦——但我们当年又何尝不是 网飞的新英剧《混沌少年时》一经播出,便引发全英热议,甚至得到了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即时评价。这部剧讲述了一个13岁男孩被指控谋杀的故事,而男孩的家长最终在痛苦中寻找到真相。剧集描绘了青少年被暴力裹挟,而成年人却对此一无所知的困境。
同时,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1/4的Z世代(1995至2009年出生的人——编者注)希望彻底放弃就业,其中许多人将其归因于糟糕的心理健康状况。面对这样的数据,人们似乎陷入了对这一代青少年的集体焦虑中。但细究之下,社会对Z世代的担忧又充满矛盾。一方面,《混沌少年时》展示了他们的冷漠和危险;另一方面,普华永道的调查却揭示了他们的脆弱与依赖。而当我们急着给他们下定义时,是否忘记了——每一代人的青春期,都曾被上一代人认为“没救了”。
代沟一直存在
对长辈与年轻人之间存在代沟而感到担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鲍勃·迪伦在1964年的歌曲《时代在改变》中唱道:“你的儿女不再听从你的指挥。”但他歌词里所指代的年轻时的婴儿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人——编者注),最终大多步入婚姻,坐进办公室按部就班地生活。
20世纪80年代,人们担心《龙与地下城》游戏会让孩子变成撒旦崇拜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X世代(1965年至1980年出生的人——编者注)在成长期间,也难免有人会痴迷劣迹偶像,但大家并未因此而误入歧途。
到了21世纪初,在青少年群体间风靡的一些暗黑文化也频频被拿出来讨论,认为这些会让孩子们受到伤害,但大多数青少年最终都安然无恙地度过了他们的叛逆期。
网络世界的伤害
然而,一些当下的严峻现实不容否认。后疫情时代,英国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发生频率上升。智能手机普及后,色情内容泛滥、网络暴力和厌女文化显然正在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同样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出现的自残行为、性别认同困惑,以及孤独与焦虑等问题也被进一步放大。而这些影响可能要等到他们成年后,才能真正地得到审视。
《混沌少年时》中的台词道出了家长的无奈。男孩的母亲说:“他整夜都在电脑前,我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不是吗?”男孩的父亲补充道。这些台词反映了当下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正在犯错,而家长本可以做好监督和引导的心态。
遭遇女儿被两名青少年虐杀案件的母亲埃丝特在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据悉,这两名未成年凶手沉迷于在暗网观看酷刑、谋杀视频,并决定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埃丝特对此表示,一旦孩子进入网络世界,你便无法掌控发生的一切,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在数字洪流中渐行渐远。
青少年需要“越界”的成长
尽管科技和社会环境变了,但青少年的本质其实并未改变多少。笔者成长于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时代,即便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我们的青春依旧充满疯狂和危险——脸上留着街头斗殴后的伤疤、在公园昏倒过、误入毛骨悚然的场合又设法脱身等。即使如今已到中年,甚至在撰写过相关小说之后,仍有许多部分是笔者不愿向父亲完全坦白的。对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这并不罕见。如果你的同龄人告诉你,他们的青春岁月完全无波无澜,他们大概率是在撒谎。
换言之,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一直存在,风险乃至可能无法理解的悲剧也是如此。
虽然父母一直为此感到担忧,笔者却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这种风险。如今,我们真正失败的地方或许不是疏于管教或过度纵容,而是试图用爱来消除这道代沟,并对其存在本身感到恐慌。结果就导致,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叛逆空间,他们不得不进入更黑暗、更古怪的角落。
现在的青少年或许面临不同形式的风险,但那种对界限的试探和对成长的焦虑却是恒久不变的。尽管过程看起来可能令人揪心,但回望过去,我们当年也曾经历那些狂野、不安甚至危险的时光。而最终,大部分人都会没事的,因为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作者雨果·里夫金德,任伊然译)
来源:环球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