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球员会是更好的裁判吗?乌拉圭射手苏亚雷斯曾在自传中感慨:裁判实为苦差。判不判、罚不罚、怎么判、怎么罚,裁判无论如何决策,都不可能获得参赛双方的集体信服。因此牵出这一话题:有足球经验打底的球员,若转型裁判,可将相关经验转化为执法优势。但由于缺乏样本参照,疑惑
职业球员会是更好的裁判吗?乌拉圭射手苏亚雷斯曾在自传中感慨:裁判实为苦差。判不判、罚不罚、怎么判、怎么罚,裁判无论如何决策,都不可能获得参赛双方的集体信服。因此牵出这一话题:有足球经验打底的球员,若转型裁判,可将相关经验转化为执法优势。但由于缺乏样本参照,疑惑无从得解。而今,前述疑问有望得到初步解答,英格兰职业裁判公司(PGMOL)联合职业球员协会(PFA)共同发起“球员转型裁判计划”,遴选10名有职业球员经历的参与者,参与为期3年的裁判培训。
职业球员成功转型裁判者,堪称凤毛麟角,英格兰地界,仅现年70岁高龄的前英格兰后卫史蒂夫·贝恩斯一人。贝恩斯曾代表诺丁汉森林、哈德斯菲尔德和布拉德福德城等队出战近450场联赛,他在挂靴后转战裁坛,用时6年,于1994年首次吹罚职业联赛,但从未获得顶级联赛执法权。依照传统,想要晋升为高级别联赛的主裁判,需花费十余年之久。成功球员不屑一顾,而即将退出低级别联赛舞台,又肩负养家糊口压力的球员,难以承受这种长期投入。
为此,PGMOL在2022年启动为期3年的“精英裁判发展计划(ERDP)”,为减轻参与者的经济压力,每年还对个人发放4万英镑的津贴。这吸引了120人前来应募,10人脱颖而出,接受定向培训。他们分别是36岁的前英格兰中场利亚姆·特罗特(伊普斯维奇、米尔沃尔、博尔顿等)、42岁的前英格兰边锋卡尔·贝克(考文垂、朴茨茅斯等)、40岁的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中场克里斯·伯查尔(韦尔港、考文垂、洛杉矶银河等)、38岁的前泽西岛中场文森蒂(罗奇代尔、奥尔德肖特等)、38岁的前蒙特塞拉特中场安东尼·格里菲斯(韦尔港、莱顿东方等)、33岁的英格兰中场萨姆·曼托姆(沃尔索尔、绍森德等)等人。他们累计出战约4000场职业比赛,范围从英冠到非职业联赛均有。
培训课程要求,参与者必须定期参加为期3日的集训,每周在各区域中心进行2天训练,远程学习比赛录像和课程资料,最重要的,是通过执法比赛累积实战经验。
通过课程,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球员和裁判,实属两个工种。特罗特坦言:“作为裁判,我们完全是新手,必须从头学起。随着能力提升,国王的足球知识、比赛阅读经验才会逐渐生效。”而同样在起步阶段形成阻碍的,还有他们球员时代养成的肌肉记忆,贝克透露:“最初几场比赛,我总是不自觉地跑到球员时代的习惯位置。但身为裁判,必须反其道而行,主动为球员腾出这些空间。”
贝克在结束足球生涯后,干过足球教练、健身教练、重货司机,还曾在特殊儿童学校任职,现在裁判课程之余,还兼职驾校教练,尝过生活的苦、捱过生活的打,但都没对压力低头。饶是如此,他还是惊讶地发现,执法比赛的压力,远超他的想象,哪怕只是一场低龄赛事:“我清楚地记得我的执法首战:斯托克城U15对利物浦U15。我当时紧张到手足无措:没有边裁辅助、又忘了带选边硬币、耳旁全是孩子家长的咆哮……我坐在更衣室里想:‘我这是在干嘛?’”
这些球员,还需要突破一道心里关卡,即以新身份重新审视过往的自己。如曼托姆,面对大学校队之间频繁的肢体冲突,他曾一度不知,该以何种视角看待这些孩子:“过去,我通常是场上为胜利悍然不顾的一员,现在却要掌控22名球员外加助威观战的学生们。起初很不适应,但现在我感觉自己就是球场掌控者。”
曼托姆的心态,正是球员转型裁判的最大挑战。PGMOL发展总监丹·米森解释,课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员摆脱球员思维,以裁判视角进行思考:“球员经历带来的可迁移技能很多:人际沟通、领导力、跑位意识,但最大优势还是他们抗压能力。真正需要训练的,是裁判专属技能:执法跑位、识别犯规、球员掌控、节奏把控,以及根据比赛进程动态调整判罚尺度(如前10分钟和最后10分钟的执法差异)。重塑球员到裁判的心理定式,正是课程难点。”
而当他们的球员本能与比赛规则冲突时,又会发生什么?现代裁判的备战流程,要求裁判同样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战术预判等步骤,而球员经历,使得受训者具备“预判比赛走势”的独特优势,但他们需要带入的,并非球员视角,这就要求他们清楚球员认知,建构裁判思维,“你必须忘记球员时代对‘犯规’的认知,学习裁判的‘生存法则’,根据比赛进程动态调整判罚尺度,比如开场第1分钟吹罚的接触,在第15分钟可能就选择忽略,要在安全底线之上平衡比赛的流畅性。”
身份变换的过程中,这些球员习得或即将习得的内容有很多,但他们最快领悟到的,或许是这一条。米森给出完美总结:“别以为球员资历就能让你免遭质疑,没有的事。”
来源:篮院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