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1日,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伯格收到一条令他困惑的Signal群聊邀请,发件人署名“Mike Waltz”——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同名。
3月11日,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伯格收到一条令他困惑的Signal群聊邀请,发件人署名“Mike Waltz”——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同名。
群名“胡塞PC小组”显得神秘,群内18名用户中,包括副总统万斯、防长赫格塞思、国务卿鲁比奥等政府高官同名账号。
起初,戈德伯格以为这是恶作剧,直到群内开始滚动讨论“对胡塞武装的空袭目标”“攻击顺序”甚至“武器部署清单”。
更荒诞的是,群成员误将戈德伯格当作“自己人”,毫无顾忌地发送机密文件。
例如,3月14日,华尔兹在群内催促成员查阅“高端收件箱”中的邮件,其中包含“总统指示的任务方案”。
戈德伯格全程目睹了这场“线上作战会议”,甚至提前两小时得知了3月15日美军空袭胡塞武装的详细计划。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群政要五天都没发现"卧底"存在。直到空袭实施后,他才确信自己误入了美国最高决策层的“作战指挥室”。
«——【·副总统的“三连怼”与白宫内讧·】——»
在这个高规格的群聊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副总统万斯的发言。他对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认为美国"正在犯错"。
这种直言不讳的批评,在美国政府高层决策中并不常见,尤其是在如此敏感的话题上。
他提出三点质疑:第一,时机不当——美国民众“连胡塞武装是谁都不知道”,此时发动打击难以获得支持。
与欧洲政策“打架” ——美国在红海的航运量仅为欧洲的十分之一,却要替盟友“火中取栗”。
第三,油价危机——空袭可能导致国际油价飙升,加剧国内通胀。他甚至建议推迟一个月行动,先“向民众解释清楚必要性”。
万斯的发言引发了群内其他成员的热烈讨论。"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承认:"美国人确实不了解胡塞武装。"
但他坚持认为,行动能"恢复红海航行自由",并强调"总统已下定决心"。
最终,万斯妥协称"保留意见,支持团队决定",但要求将油价风险写入简报。
这场争论暴露了白宫内部的撕裂——一边是“美国优先”派,另一边是“全球干涉”派。
«——【·"欧洲搭便车"争议·】——»
群聊中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是对欧洲盟友的不满。
多位高官表达了对"为欧洲买单"的不满情绪,这反映了美国政府内部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某些看法。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回应万斯时说:"我完全认同你对欧洲搭便车的不满。这太可悲了。"
这句话道出了美国政府内部对盟友关系的某些看法,也暗示了美欧关系中存在的潜在矛盾。
更有趣的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表示正在与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合作,决定如何计算相关成本,并向欧洲人收费。
这一提议,无疑为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从群聊到实战·】——»
3月15日,事态急转直下,上午11点44分,群聊中的"赫格塞思"发布了一条"团队更新"消息,详细披露了即将对也门进行的军事打击计划。
这条消息包含了攻击目标、武器部署和攻击顺序等高度机密的信息。
这种在非安全渠道上传播高度机密信息的行为,显示出美国高层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
仅仅两小时后,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如期展开。戈德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群聊中获知的军事计划变成了现实。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也可能对军事行动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空袭结束后,群聊中的氛围一片欢腾,"出色!""一个好的开始!""干得好!""向所有人致敬!""真的很棒!"各种祝贺之词不绝于耳。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胜利"的喜悦正在被一个意外的旁观者默默记录。
«——【·特朗普的"甩锅三连"与白宫危机公关·】——»
面对这场乌龙泄密,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祭出经典三连:我对此一无所知、不是《大西洋》粉丝、这杂志快倒闭了吧。
他还自信满满补了句:反正空袭很成功!这波操作既甩了锅,又顺带diss了媒体。
白宫发言人布莱恩·休斯倒没否认群聊存在,只说"号码被误加",还强调"没威胁国家安全",但转头就开始查通讯录错在哪位马大哈同事身上。
然而,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回应则显得有些强硬,他否认了群聊的存在,称"没有人发战争计划的信息",并指责戈德伯格"散布谣言"。
这种矛盾的说法,无疑加剧了公众的疑虑,也反映了政府各部门在危机应对上的不协调。
这起泄密事件在美国政坛引发了强烈反响,民主党议员纷纷抨击这一失误,称其严重危害国家安全,违反法律,必须由国会进行调查。
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这一操作"非法"且"危险至极"。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民主党成员杰克·里德则表示,如果此事属实,这将是他所见过最严重的安全失误之一。
他强调,军事行动需要极其谨慎地处理,使用经过批准的安全通讯线路,否则可能危及美国人的生命。
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更是直言不讳地称此举为"业余行为",并敦促对事发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全面调查。
«——【·一场闹剧还是深层危机?·】——»
这起群聊泄密事件,看似是一场意外的闹剧,实则暴露了美国高层决策机制中的诸多问题。
它不仅引发了对政府信息安全管理的质疑,也让人们对美国的决策过程和盟友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
使用非加密通讯软件讨论高度机密的军事计划,显示出美国政府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
这种疏忽可能会导致敏感信息落入敌对势力手中,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群聊中的争论和分歧,反映了美国高层在重大决策上的意见不统一。
虽然不同意见的存在本身并不是问题,但在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决策中出现分歧,可能会影响行动的效果和政策的连贯性。
对欧洲盟友的不满情绪,也暴露了美国与盟国之间存在的潜在矛盾,这种矛盾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在面对共同威胁时的协调行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事件可能对美国的军事行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胡塞武装在空袭后宣布将以"进一步升级"的行动予以回应,这或许与军事计划的提前泄露不无关系。
«——【·当群聊成为战场·】——»
从一个意外的群聊邀请,到美国高层军事决策的曝光,再到政坛的轩然大波,这起事件俨然成为了一部现实版的政治惊悚剧。
它不仅暴露了美国政府决策机制的漏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大国政治运作的独特视角。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即便是世界超级大国的最高机密,也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而暴露无遗。
这场群聊闹剧最终以白宫“加强通讯监管”收场,但已重创美国政府公信力。
当国家安全沦为‘微信群管理’,美国优先变成了‘乌龙优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来源:往事趣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