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凋零,精神永存——深切缅怀新四军老战士尹明忠同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08:03 3

摘要:宣州区洪林镇10个行政村中,鸽子山村面积最大。鸽子山村有着不畏艰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光荣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鸽子山村涌现出了一些深明大义、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新四军老战士尹明忠就是其中的一位。

前 言

宣州区洪林镇10个行政村中,鸽子山村面积最大。鸽子山村有着不畏艰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光荣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鸽子山村涌现出了一些深明大义、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新四军老战士尹明忠就是其中的一位。

去年,计划采访革命军人尹明忠的,因故未能成行;今年,准备去时,却听到了老人仙逝的消息,不免悲痛、不免惋惜、不免遗憾。

尹明忠遗像

为了弥补缺憾,为了再现老人的生平、革命的事迹,今天下午,我们一行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赶赴宣州区洪林镇鸽子山村,采访了老人的二儿子尹德新老师;采访时,尹明忠九十四岁的遗孀胡玉林老人在座。此前,已经电话联系了尹老师,我们刚刚坐下,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偶尔,胡玉林老人会补充几句,我均作了详细记录。

一、苦难童年

尹明忠,男,汉族,小名尹世喜,1928年8月出生,宣城县洪林公社鸽子山大队鸽三组人,15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23岁退伍,2023年4月因胰腺癌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在他8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家中的顶梁柱塌了,为了生存,奶奶就把他妈妈卖给了孙家埠的包老二,价钱就是几担稻子。在旧社会,妇女的命运大多很悲惨,很多时候就值几两碎银,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还在襁褓中的尹明忠成了“孤儿”,奶奶和大伯大妈、叔叔婶婶轮流抚养他。渐渐地,奶奶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了。大伯大妈家孩子多,也没有多余的口粮给小尹明忠吃。更多的时候,他就呆在叔叔婶婶家,和他们家的女儿为伴,两个小朋友正好同岁。跟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孤儿”一样,他没少看别人的脸色、没少听别人的骂声,寄人篱下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七岁时,小尹明忠就给别人放羊,工钱很微薄,一年是一块半钱。九岁时,他在麻姑山望牛墩给别人放牛,每天回来时,衣服上都是一些跳蚤臭虫,身上是一个个的红疙瘩。

小尹明忠的三叔是磨豆腐的,他13岁的时候,跟在三叔后面帮忙。每次需要烧两大锅的水泡豆腐,小尹明忠就要到比较远的东门塘(音)里去挑水,鸡叫的时候,三叔才起来烫浆。有时候,三叔会让他上山砍柴。山上的道路崎岖不平、布满荆棘,他的手、脸、腿、脚被划破是常有的事;遇到野兽,只有夺路而逃。尽管小尹明忠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但是三婶仍然不满意。三婶很挑剔,发脾气时会打他的头,打得头上都起了包;还会专门去打他的脚踝,疼得钻心,走路的时候一跛一跛的。三婶一生气,就会饿他的饭,他饿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去吃白毛草的草根。草根有一点甜甜的味道,好进口,但是没有营养,只能填饱肚子。所以,尹明忠后来对人说:“婶子把我头上打的包还在,小时候吃的苦比海还深哦!”

二、当兵抗敌

1943年,新四军皖南游击队一支队来到尹明忠的家乡,在洪林的各个山头打游击。他们白天隐蔽在山林,头上戴着杨柳枝子进行伪装,晚上下山活动,伺机打击、破坏敌军的据点。一天,小尹明忠和几位村民在山上砍柴,遇到了这支新四军部队。新四军的一位同志就问他:“小朋友,你愿不愿意跟我们去当兵?”小尹明忠见状,就停下了手中的活,仰起头问他:“当兵是干什么的?”新四军同志说:“当兵是打鬼子的!”“那我愿意!”小尹明忠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他没有回去告诉三叔三婶当兵的事,而是请同行的村民回去告诉他们一声,自己则直接跟着新四军走了。八年后,他的复员资料上是这样记载的:“尹世喜,1943年2月,在宣城洪林桥自动入伍。”

就这样,瘦瘦的、黑黑的、个头不高的尹明忠成了一名新四军小战士,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一年,他15岁。他虽然不懂得什么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大道理,但是他知道鬼子在我们的国家杀人放火、抢夺财物、干尽了坏事,这样的鬼子就是要把他们赶走、把他们消灭。那时的新四军装备简陋,也没有多余的枪支发给尹明忠,只给了他一杆红缨枪。尹明忠非常珍惜他这把冷兵器,几乎每天都要用它来操练“十八般武艺”。在抗战时期,如果遇到白刃战,鬼子对红缨枪还是比较畏惧的。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新四军缴获了不少的战利品,尹明忠这才有了自己的步枪,从此用它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

在浙江庙埠(音)打鬼子的时候,有一天,尹明忠和13位战友被鬼子团团围住了,援军暂时还没有赶到。在这种危急关头,他和战友们不畏强敌、誓死抵抗,但是终究寡不敌众,战友们不幸被罪恶的子弹击中身亡。在突围时,尹明忠摔倒了,遇难战友们的遗体正好倒在了他的身上,把他给盖住了。战斗结束,鬼子担心还有活口,就用刺刀一个一个刺向战士们的遗体。尹明忠屏住呼吸,一动也不动,有如神助般地躲过了鬼子的刺刀,侥幸地活了下来。估计鬼子走远了,他才从战友们的遗体下爬了出来。以后只要一想到战友们都牺牲了还要遭受鬼子刺刀的侮辱,他的心就在滴血。

尹明忠同志的档案

三、南征北战

下午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胡玉林老人的身上,她躺在躺椅里,闭着眼睛,听着我们和她二儿子之间的对话。老人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背,她虽然听不清楚,但是丈夫尹明忠的英雄事迹她还是了然于胸的。这时,她缓缓地睁开了双眼,对我们说:“他(尹明忠)在山头上打日本鬼子,打得很过劲。他打仗不怕死,没老子没娘没有挂念。他在部队里是步兵,当过班长、通讯员。他总是在夜里、在下雨的时候下山送信。耳朵是打仗时被震聋的。腰也被打伤了,还有枪疤;左手腕被子弹打了个‘穿心过’,阴雨天旧伤发作的时候,疼得在床上、在地上打滚,他让家里人拿根绳子给他吊死算了,真疼哦!”说到这里,老人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我们也很难过。“有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他会喝一点点酒,只要喝了酒,他就会讲以前的事情。他说他们‘消灭了三个国家’(指日军、伪军、顽军)。”耄耋老人胡玉林不时地说给我们听。尹老师说他的妈妈没有文化,但是老人家的表述很清楚,像是读过书的样子。

我们让胡奶奶歇一会儿,可是老人不肯,继续向我们诉说着尹明忠的革命往事:“他在陈毅的部队,陈毅是他的首长。他也当过司号员,就是部队在起早、吃饭、洗澡(在河里、塘里洗)、冲锋的时候吹响军号。那时候,他们就在山上呆着,山上没有水喝,更没有盐吃。人没有盐吃,怎么行呢。他们就把身上出汗的衣服拧下水来,喝这样的水,才有点盐味。”听到这里,我们不禁对尹明忠同志肃然起敬。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尹明忠”吃的苦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大力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如今,我们的这份幸福安宁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才对。

右一为胡玉林老人

胡奶奶又为我们讲述了尹明忠的一次战斗经历。在山东阳拐(音)抗战期间,尹明忠有一次和六位战友奉命攻打鬼子的炮楼,他们在附近构筑了简单的工事,交上火后,鬼子的火力一开始有点猛,压得尹明忠他们根本抬不起头来。但是,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瞅准一个空隙,班长下令冲锋,尹明忠刚刚跃出战壕,左边的肩膀头就被鬼子机枪的一梭子弹射中,鲜血很快染红了身上的军装。尹明忠忍着剧痛,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他将一捆炸药包点燃之后丢进了炮楼,在巨大的爆炸声中,炮楼里的鬼子一命呜呼。尹明忠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任务。战士们在清扫战场、分享战利品的时候,尹明忠分到了一条宽宽的能挂刺刀的皮带,随军打仗时一直留在身边,后来带回了老家,孩子们都喜欢拿着这根皮带玩耍。

四、无上荣光

尹老师拿出了一幅他父亲的大照片,只见尹明忠一身戎装,双目炯炯有神,注视着前方,胸前挂着一些璀璨的军功章;他一生参加大小战斗几十次,负伤是家常便饭的事,多次立功受奖。尹老师介绍说,这里面有“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是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后来形成了“淮海战役精神”。渡江战役,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渡江河,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后来形成了“渡江精神”。两场战役尽管我军都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两场战役下来,尹明忠再次受伤,双耳几乎失聪,腰椎也中了子弹,不适宜继续参加战斗了。于是,1950年7月,尹明忠脱下军装,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军营和曾经朝夕相处、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复员回到宣城。

右一为尹德新老师,在接受笔者采访

回到家乡,尹明忠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他可怜的妈妈,但是老家人告诉他,他的妈妈在42岁时就已经去了很远的地方。世界上最爱他的那个人走了,尹明忠还没来得及见妈妈最后一面。于是,他成了孤苦伶仃的真正的孤儿。那个晚上,他肝肠寸断、涕泪长流、伤心欲绝。擦干眼泪,工作、生活还得继续。尹明忠接受组织的安排,当了鸽子山大队的民兵营长。他工作认真负责,胆大心细,善于做群众工作;会识字,是在部队学的,《复员军人登记表》上提到他的文化程度是“初小”。几年后,组织上又把他调到朱桥马山铺开采铁矿,参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1951年,经人介绍,尹明忠与沈村丹桂大队小他两岁的胡玉林结为夫妻。婚后,夫妇俩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并且生下了四个可爱的孩子。排行老二的尹德新出生于1954年10月,曾在鸽子山民办中学当老师,教物理、化学,深受学生们喜爱。

尹老师向我们提到了他父亲在村里的一次英勇行为。当时,尹明忠复员两年多时间,结婚一年多,他和胡玉林的大儿子出生才6个月。一天,尹明忠和社员们正在商量事情,这时,深山老林中的一只豹子不知怎么窜到了村里。豹子可能非常饥饿,也可能好久没有吃过肉喝过血了,它看见有一群人在那里,顿时兽性大发,张开了血盆大口,朝着人群猛扑了过来,人们都吓傻了。尹明忠时任民兵营长,随身携带着配枪。他参过军,身经百战,所以警惕性非常高。当几百斤重的豹子腾空而起时,他立即打开了枪的保险栓,对准豹子的头颈部就是一枪,豹子应声倒地。在倒地的那一刹那,豹爪碰到了尹明忠的嘴部,巨大的惯性把他的牙齿都打掉了几颗,鲜血马上从嘴角流了出来,肩膀上的衣服也被撕烂了。尹明忠顾不上疼痛,立即召集社员们清理现场。那只大豹子的豹爪、豹牙留了下来,尹老师他们小时候都玩过的。

五、躬耕家乡

在当了八年的村干部之后,1958年,尹明忠回来种田。他总是服从安排,从来没有跟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他说自己一辈子就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要不是1970年代麻姑山的“安徽劳动大学”请他去上“忆苦思甜”课,还真的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在他上了几堂课之后,他的先进事迹才渐渐地传播开来。他上课时,大学生尹德新坐在教室里认真聆听。课后,老师要求学生们撰写心得体会,尹德新写起来往往得心应手,毕竟尹明忠是他的父亲。父亲在家时总喜欢说一说他过去的军旅生涯,尤其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尹德新都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所以他后来在跟别人谈到自己的父亲时,都能够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尹明忠刚回乡时住的是草房子,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后来生活条件好点之后,他拆了草房盖了瓦房,改善了一下他们一家六口的居住条件。他自己没什么文化,但是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他和爱人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供几个孩子上学。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们个个都比他强,一代胜过一代。爱人善良贤惠,带孩子、做家务、干农活,从来不叫苦叫累;他能够谦让、包容、关心爱人,两个人一辈子几乎没有红过脸。他和乡邻能做到和睦相处,总认为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能忍一忍就忍一忍,能让一让就让一让。他从不攀比,总认为粗茶淡饭、吃饱穿暖就好。

尹明忠复员时,部队发给他“生产补助粮”大米3100斤,这些大米不仅帮家里的大伯大妈、叔叔婶婶等亲戚归还了外借的稻子,还帮他们还清了高利贷。部队还发给他袜子2双、鞋子2双、肥皂1条、毛巾2条、色布32尺、棉服2套,他带回来分给了亲朋好友,自己只留了一点家用。刚回乡时,他拿的是“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证”,有一定的补助,再加上村干部工资以及后来的高龄补贴、养老补贴等,他很知足了。民以食为天。土改后,尹明忠分得六亩农田,这是他和家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他非常珍惜。他嘱咐他的子孙,不要跟村里、镇里、上面提任何要求,一定要自力更生,不要“居功自傲”,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他曾在部队担任过党小组长,所以党性强,觉悟一直很高。

尹明忠同志在向来人展示他的军功章

六、回忆成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创作的,首联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的雄壮场面。尹明忠正是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战事,他的脑海中一直深深地镌刻着这样的场面。每次回忆起这样的场面,他就会泪流满面。

解放军渡江没有大船、机帆船,只有木筏、竹排、木帆船。那一天,尹明忠和战友们乘坐着一只小船,艰难地前进。对岸国民党军打来的枪声、炮声不绝于耳,他们奋不顾身,不时地进行还击。有的船员被击中、有的船只被打翻,他们身边牺牲受伤、落入水中的解放军战士有不少,鲜血染红了江面,有的战士就随着江水飘走了。他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根本没法施救,那可是他们朝夕相处的战友啊!他们的任务就是突破封锁,打败敌军,解放受苦受难的人民,他们最终胜利了。

诚实和勤劳,是尹明忠的两大优秀品质。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尹明忠和爱人的辛勤劳作下,慢慢地,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家里添置了电视机,尹明忠最喜欢看的就是电影《渡江侦察记》。该片改编自“先遣渡江英雄连”的事迹,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侦察连在江南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深入虎穴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该片的编剧就是和宣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剧作家沈默君。尹明忠每次看《渡江侦察记》的时候,都非常地投入,非常地动情,非常地伤感。他经常说电影里演的和他们那个时候渡江的情况是一样一样的,他们是在芜湖渡江的,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友,而他活到了现在,他身上的这点伤算不了什么,他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政府。听到这里,胡奶奶对我们说:“大兵过江的时候,是很危险的,他(尹明忠)跟在李金海(音)的队伍后面,坐的是头一船,头一船危险哦!”

后记

尹明忠是新四军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的新四军战士践行了“铁军精神”,新四军才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更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华中人民的长城”。随着时光的流逝,幸存下来的新四军战士已进入苍苍暮年、徐徐老矣。也许,他们的目光不再清澈、手脚不再灵活、表达不再顺畅;但是,他们的爱国热情依然不减、理想信念依然坚定、血性军魂依然存在。他们的精神永远地催人奋进、激励人心、鼓舞斗志;他们的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动力,永远是今天新时代的中国汲取智慧和积蓄力量的无穷宝藏。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