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散文的真实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7 07:00 2

摘要:在散文创作中,真实感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珠,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一篇饱含真实感的散文,能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进而引发强烈的共鸣。真实感并非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刻,更是连接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承载着对生活、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

在散文创作中,真实感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珠,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一篇饱含真实感的散文,能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进而引发强烈的共鸣。真实感并非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刻,更是连接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承载着对生活、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它在文学的长河中,不仅是作品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更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传承有着深远意义。那么,如何在散文创作中提升真实感呢?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取材于真实经历

散文创作,要想拥有真实感,从自身真实经历取材是重要基石。真实经历能为散文提供坚实的内核,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详细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在地坛公园度过的无数时光。他写道:“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这段文字如实描绘了他在人生低谷时的迷茫与挣扎,正是源于他的亲身遭遇,所以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这种从自身经历出发的创作,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史铁生摇着轮椅在地坛中沉思的身影,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对生活的执着探索。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蓝本,通过文字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到对人类命运的普遍思考,使作品具有了超越个人经历的深度与广度,让无数读者在其中找到了慰藉与力量。

又如杨绛的《我们仨》,以平实的笔触记录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的生活点滴。书中描述钱钟书住院期间,杨绛每天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我每天坐公共汽车到医院去。车到门口,我按电铃,护士来开门,我把车推进地下室,锁上心就定了。” 这些日常琐事的叙述,皆是杨绛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让读者如同置身于他们的生活之中,为这份真挚的亲情所感动。杨绛用质朴的文字,不仅呈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艰难,更映射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与坚守。她对生活细节的真实记录,使作品成为了时代的切片,让后人得以一窥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

二、刻画细腻细节

细腻的细节刻画,如同散文的细胞,能极大地增强真实感。通过对人物、场景、事物等细节的精准描绘,能使散文中的世界跃然纸上。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极为细致:“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段对祥林嫂头发、脸色、神情、眼珠的细致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她在经历诸多苦难后的悲惨模样,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这个被命运无情捉弄的女性,深刻感受到她的不幸,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真实感。

鲁迅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细节的雕琢,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底层女性的残酷压迫,这种真实的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黑暗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批判力量。

再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攀爬月台时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对父亲的穿着、动作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与对儿子的关爱真实地呈现出来,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在月台上艰难攀爬的父亲形象,深切体会到父子间深沉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与感染力。这一细节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之间含蓄而深厚的爱,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引发了无数读者对亲情的共鸣与思考。

三、融入真挚情感

真挚的情感,是散文真实感的灵魂所在。只有当作者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融入文字,散文才能打动读者。琦君在《桂花雨》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故乡的桂花:“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桂花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种真挚的情感使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那份深深的热爱,仿佛置身于那个弥漫着桂花香的故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琦君对故乡桂花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一种植物的喜爱,更是对童年、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广度,让作品成为了游子思乡的经典之作,触动了无数远离家乡之人的内心。

又如季羡林在《怀念母亲》中写道:“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季羡林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失去母亲的痛苦直白地表达出来,这种真挚浓烈的情感,让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他内心的伤痛,使文章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深深打动读者。季羡林的情感表达,超越了个人的丧母之痛,引发了人类对亲情、对生命无常的普遍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四、巧用真实场景

在散文中,巧妙运用真实场景,能为读者构建一个可感可触的世界,提升真实感。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湘西茶峒小镇的描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对茶峒小镇的地理环境、溪流与山路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湘西小镇独特的风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丽的小镇,感受到湘西的风土人情,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真实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茶峒小镇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使作品成为了研究湘西地区的重要文学资料,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再如陈忠实在《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中,对白鹿原上演出老腔的场景描写:“一个演员从幕后走到灯光下,双手抱拳向观众深施一礼,然后走到场子一边,从地上拎起一把胡琴,咿咿呜呜地拉起来,另一个演员也抱着一把月琴走到灯光下,接着有两人合着节拍唱起了秦腔。” 这段对老腔演出场景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白鹿原上民间艺术表演的场景,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老腔表演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这一场景描写,不仅是对艺术形式的呈现,更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与民众的精神生活,让读者对白鹿原地区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现了散文对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提升散文的真实感,需要从取材真实经历、刻画细腻细节、融入真挚情感、巧用真实场景等多个方面着手。同学们在散文创作过程中,要用心去挖掘生活中的真实素材,精心雕琢细节,让情感自然流淌,巧妙描绘场景。真实感不仅能让散文打动读者心灵,创作出优秀作品,更能使散文肩负起记录时代、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任。

在这个信息爆炸、情感浮躁的时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散文创作,以真实为笔,书写出触动灵魂、具有深远价值的篇章,为文学的繁荣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学习写作挣钱,成为专业作家,务必先拜师学艺。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有杰出的写作能力,更没有人天生就是优秀的作家。

众所周知,打铁、砌墙、当厨师,都得先拜师学艺,更何况从事高难度的文学创作呢?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得先改变自己的认知。确切地说,要先提升自己的认知。

在你打算进入写作行业之前,首先要做的不是花死力气去盲目涂鸦,而是要先找到你的“领路人”。这样才能让你事半功倍,快速成长为一位专业作家。如果有老师带你,至少能拥有3大优势:

1、老师能快速提升你对写作的认知;

2、老师能带着你系统化学习创作理论,让你系统化掌握文学创作的底层逻辑;

3、老师能把你的作品,推荐到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大批量地发表。让你一边学写作,一边挣稿费。以便对你形成正反馈,让你更有动力去创作。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位专业作家,则需要先拜师学艺。得先跟着老师,系统化学习创作理论。

学写作,私信我

来源:黎明教写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