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世相丨十年逐梦,他用无人机叩响低空经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7 09:19 3

摘要:初春时节,一架架无人机划过长空,穿梭于商业体与写字楼之间,将包裹精准送达,地面机器人灵活穿行,完成配送“最后一公里”。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陕西水务发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打造的“低空经济空地协同无人配送”现实图景。作为团队核心技术骨干之一,李旭洋扎根西部十

记者/贺桐 杜鹏

初春时节,一架架无人机划过长空,穿梭于商业体与写字楼之间,将包裹精准送达,地面机器人灵活穿行,完成配送“最后一公里”。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陕西水务发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打造的“低空经济空地协同无人配送”现实图景。作为团队核心技术骨干之一,李旭洋扎根西部十年,从无人机巡检拓荒者到低空经济领航人,他以技术创新为笔,在西咸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书写着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壮丽篇章。

时间回到2013年,还在上大学的李旭洋便与无人机结缘。彼时,国内无人机应用尚处萌芽期,除了用无人机航拍外,并非科班出身的李旭洋凭着一腔热爱,和小伙伴组装出第一架工程巡检无人机。“当时就想,无人机一定能替代人工完成高危、高成本的任务。”他回忆道。

2015年,大学毕业之初,李旭洋选择了自主创业,和小伙伴们正式进军行业应用,聚焦水利工程巡查、应急救援等领域,成为陕西最早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环水保巡检的开拓者。在秦岭深处汉江流域,李旭洋和团队小伙伴们用无人机替代人工完成险峻地形的巡查任务,效率提升超10倍。

“水利行业细分需求多,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我们必须自己干!”2019年,团队推出首款自研机型“猛禽系列”,针对水利场景优化飞行性能与载荷能力,一举填补市场空白。至2021年,团队已累计完成超5000架次巡检飞行,服务覆盖陕西、安徽、吉林等多地重大工程。

“技术必须扎根实际需求。”李旭洋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加入陕西水务发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后,他正是以这种务实精神,让团队从“草根创新”走向专业化,也为后续进军低空经济埋下伏笔。2021年,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公司也迎来关键转折,借助这一“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他们跳出原先的水利领域,开始探索无人机技术的跨界应用。“秦创原让我们接触到更广泛的市场需求,也加速了技术转化。”李旭洋说。

近年来,低空经济浪潮初起,团队敏锐洞察到,无人机配送或将成为城市基建新动脉。然而,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巡检多在偏远山区,关系到续航和数据采集;配送则需直面城市复杂环境,安全与精度要求极高。”李旭洋坦言。为此,他们耗时三年攻坚,最终研发出“空地协同无人配送系统”——无人机搭载双冗余链路、应急降落伞,实现厘米级精准降落;地面机器人融合激光雷达与深度视觉,可自主避障、无缝接驳货物。

2024年,陕西水务发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咸新区获批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并完成了陕西省首次空地协同无人配送示范性场景应用测试。航线串联政务中心、商圈、社区等五大节点,单次配送成本降至2.4元/公里。“从巡检到配送,虽然底层技术相通,但应用逻辑是颠覆性的。”李旭洋很是感慨。如今,这套系统已正式进入到试运行阶段。

“选择陕西,是因为这里汇聚天时、地利、人和。”李旭洋的逐梦故事,与西部发展同频共振。陕西高校云集,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顶尖学府为团队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秦创原平台打通产业链,让3D打印、飞控系统等配套企业“上下楼”即可协同。更令李旭洋振奋的是,“通过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空域开放、检测认证等政策突破,让无人机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通过秦创原平台,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高校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与此同时,碳纤维部件供应商与飞控企业仅隔数公里,“过去跑遍全国找供应链,如今家门口就能搞定”。“这就是产业集群的力量——让创新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李旭洋说。

“无人机不仅是工具,更是服务民生的桥梁。”李旭洋始终将技术落地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今年1月,全省首个空地协同无人配送示范性项目顺利落户西咸新区。用户可通过“低空速达”小程序下单,外卖由无人机和机器人配合送达。“当科技真正解决百姓难题时,一切付出都值得。”

这份情怀,亦体现在团队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坚上。面对氢能源无人机续航瓶颈,他们联合高校攻关燃料电池轻量化技术;为突破城市复杂环境导航难题,团队研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算法,定位精度达亚米级。“我们要做就做自己的核心技术。”李旭洋的誓言掷地有声。

如今,陕西水务发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获2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有资本科创专项支持,成功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型中小企业。但李旭洋的目光更远:“从满足内部需求,到服务整个水利工程行业,再到这次‘跨界’,我们期待在低空经济赛道实现新突破。”

从一架自制无人机到低空经济版图,从秦岭工区到城市天际线,李旭洋的十年逐梦,也映照着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在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中,他选择将青春献给这片土地,用无人机叩响低空经济发展征途,用创新诠释“国之所需,吾之所向”。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丁佳豪

本文来自【西部网(陕西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