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为赢得更加广泛的国际话语权,塑造可信、可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为赢得更加广泛的国际话语权,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扩大国际传播话语权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受限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和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斗争,我国的国际形象塑造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他塑”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虽然在现阶段面临诸多困境,但决不能“开倒车”,重走“洋瓶”装“国酒”的老路。削足适履非但无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反而会浊化中华文化底色,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造成事实上的阻碍。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对外贸易,还是学术交流、娱乐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以中国的方式发出。欲明其意,先学其文,渐成国际社会有识之士对中华文化的广泛共识。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3》指出,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超过3000万人正在学习中文,这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要在破西方国际话语权之垄断,祛西方话语体系、规范标准之邪魅的同时,真正立起蕴含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进而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形成中华文化走出去合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全球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目前,有逾6000万海外侨胞分布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极大激发了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镌刻在骨子里的中华文化基因与现代化强国建设彼此呼应,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主动组织或积极配合开展各类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俨然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要坚信基于文化认同而形成的全球华人凝聚力,用中华文化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合力。
搭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平台。中华文化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寻找合适的文化载体,并不断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重大变革,已经将文化传播从传统的出版和文艺展演等形式带入数字传播时代。从抖音海外版(TikTok)风靡海外到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热,再到动画电影《哪吒2》对全球影史票房榜的冲击,无不证明数字技术对文化表达和传播具有强大的重构力和感染力。要搭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平台,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保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定力。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中华文化以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等而被广泛传扬。与凭借全球殖民扩张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因长期闭关锁国受到阻碍。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使得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被人为放大,部分西方国家将中华文化认定为意识形态武器,利用其在国际传播话语权上的优势污名化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客观分析其历史逻辑、现实困囿,找到新途径、新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扎根中华文化的巨大精神宝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恒久的信念保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定力。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要文化传播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彰显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的战略举措。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个从“知道了解”到逐渐“接纳认同”并最终共促世界文化繁荣的过程。不能因中华文化之瑰丽而自傲,也不能因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时受挫而关起国门“自说自话”,而应以更基础、广泛、深厚的信心坚信中华文化的璀璨定能感染世界,中华文化的包容定能繁荣世界。现阶段,意识形态对抗在文化领域愈演愈烈,无形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加了诸多困难。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我们愈发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西方对我国的遏制打压愈发激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将不可避免再生新困难。但要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畅,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以持久的耐力和强大的信心,坚持久久为功,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作者单位系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研究”[23AZD048]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7日 第05版
作者:陈汉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