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龙湖区文沁“百千万”活动之“食在有趣”潮汕饮食文化美术创作活动中,画家周蓝凌的组图《丰盛的收获》“令人回味”也“耐人寻味”,其中,描绘的对象虽然都是潮汕美食中最普通常见的番薯、石榴、柑桔、生蚝等,但正是这些质朴的食材突出了潮汕饮食文化的特色,也展现了他
画家周蓝凌在水彩世界中绘一方烟火
周蓝凌在创作
《丰盛的收获》组图
近日,在龙湖区文沁“百千万”活动之“食在有趣”潮汕饮食文化美术创作活动中,画家周蓝凌的组图《丰盛的收获》“令人回味”也“耐人寻味”,其中,描绘的对象虽然都是潮汕美食中最普通常见的番薯、石榴、柑桔、生蚝等,但正是这些质朴的食材突出了潮汕饮食文化的特色,也展现了他极强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周蓝凌告诉记者,番薯是潮菜“金玉满堂(炣烧番薯芋)”的食材之一,石榴、柑桔有“笑口常开、多子多福和大吉大利”等美好寓意,而生蚝更是潮人向海而生、渔业养殖的见证。
除了以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创作题材,周蓝凌的作品和潮汕美食结缘的也有不少,他创作的一幅近3米水彩画《满载而归》被汕头一家知名网红餐饮店收藏和展示,还有一幅以小公园中山亭和百货大楼为主题的作品,被香港一家潮菜馆设计为菜单封面……绘画艺术和潮汕美食的碰撞和结合,为潮汕饮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汕头文旅的出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美食题材“接地气”有感染力
周蓝凌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潮汕水彩画院副院长和汕头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画笔记录和展示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他眼中,潮汕文化是多元且生动的,老市区的老建筑是其外在的“衣裳”,而建筑里的人家、烟火气以及美食,则是文化的灵魂。
周蓝凌小时候住在升平路尾,对老市区有着深厚的情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便持续关注老建筑的保护,听说小公园老建筑面临拆除,便经常背着画具,骑着单车穿梭于街巷,用画笔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的建筑记忆。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老市区建筑的重视,许多建筑得以保留和修缮,这让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他看来,潮汕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建筑,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潮汕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随着红头船的远航,潮菜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广受欢迎。在上海,潮菜曾是当地最贵的菜肴之一,而在泰国,潮菜也备受推崇。周蓝凌认为,饮食文化是潮汕文化的一面旗帜,它承载着潮汕人的智慧与情感。除了以建筑为题材,周蓝凌也将潮汕饮食文化融入创作。在他看来,当创作题材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时,作品自然会“接地气”,并富有感染力。
周蓝凌的艺术之路也与潮汕文化紧密相连。他的《岁月的印记》系列作品记录了老市区的建筑风貌,这些作品曾在汕头、深圳、香港等地展出,成为保留时代记忆的珍贵画卷。他的《日出东方》更是荣获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水彩画双年展铜奖。通过这些作品,周蓝凌不仅展现了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周蓝凌所说,潮汕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烟火气”和“接地气”,而美食正是这种文化的核心。通过他的画笔,我们不仅看到了潮汕建筑的古朴之美,更感受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家乡味”引发共鸣抚慰乡愁
周蓝凌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潮汕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成为连接海内外潮人的情感纽带,让“家乡味”成为跨越山海的共鸣。
“我有一幅画了小公园中山亭和百货大楼的水彩画被香港和苑酒楼收藏,因为酒楼老板原来也在小公园居住过。”周蓝凌介绍道,酒楼老板看到画作后深受触动,甚至将其设计为菜单封面和海报。这种情感的共鸣,不仅体现在美食与艺术的结合上,更在于它勾起了海外潮人对家乡的思念。
“像我女儿在外面读书,一回来就说要去吃碗沙茶粿。”周蓝凌笑着说。这种对家乡美食的眷恋,正是他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核心。他的另一幅作品《满载而归》,描绘了渔民捕鱼归来满载丰收的场景,被富苑酒家收藏。这幅画不仅展现了潮汕渔民的生活,更体现了饮食文化在潮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周蓝凌认为,美食是文化的载体,艺术则是美食的表现形式。绘画作品以潮汕饮食文化为主题,特别容易打动人,尤其是引发潮人的共鸣,勾起他们的思乡情怀,也因此在海内外广受欢迎,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让海外潮人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作为汕头市侨文化促进会顾问,周蓝凌深知侨乡文化的重要性。他提到,潮汕美食和文化随着华侨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海外潮人的心灵寄托。近年来,汕头通过“文化引侨”“以侨为桥”等方式,积极推动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周蓝凌的作品正是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他的画作不仅记录了潮汕的风土人情,更成为连接侨胞与家乡的桥梁。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而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潮菜。”周蓝凌说。他的作品不仅是对潮汕美食的描绘,更是对侨胞乡愁的抚慰。他希望通过画笔,潮汕的美食文化得以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情感纽带,让“家乡味”成为侨胞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同时,也吸引更多人来汕头游玩和品尝美食。
画里画外深爱潮汕这片热土
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汕头市最活跃的美术青年中的一员,周蓝凌与同伴们经常在狭窄的房间内画静物,在依山傍海的视野中写生风景,为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后来因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变换未能从事与美术直接相关的工作,但他始终没有放下画笔,而是将对艺术的热爱延续至今。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原油画系副主任曾松龄评价周蓝凌时说:“他是一位眷恋乡土的画家,他的画表达了对所依存的城市和功利的厌恶,对清新空气和泥泞土地的渴求。他的审美虽来自传统的源泉,但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曾松龄还指出,周蓝凌的作品展现了他对精神的崇敬和对艺术的真诚。
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肖映川认为,周蓝凌的水彩写生强调尊重自然,反对“相机式”照搬,其作品展现了充沛的艺术才情和对内在精神品格的执着追求。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陆晓翰则认为其作品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擅长用光和色彩传达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陆晓翰指出,周蓝凌的作品不仅继承了英国水彩画的传统,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其作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周蓝凌的作品以潮汕的老市区、渔船、小公园等为题材,展现了他对乡土的眷恋。他用画笔勾勒的潮汕山海之美,色彩传递的家乡热爱,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潮汕这片热土深沉的告白。浓得化不开的情怀,最能直抵人心,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多地美术馆、拍卖行和个人收藏。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图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