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从0到1的关键突破期,量产加速与技术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内外企业近期密集发布新品及技术成果,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工业、商业场景应用落地进程提速。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从0到1的关键突破期,量产加速与技术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内外企业近期密集发布新品及技术成果,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工业、商业场景应用落地进程提速。
量产加速:场景化布局与规模化生产并进
越疆科技率先将人形机器人引入实际生产场景。其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Atom以19.9万元的起售价开启预售,目标覆盖汽车厂组装备料、咖啡店饮品制作、连锁药店夜间取药等场景,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越疆科技协作机器人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超8万台,其柔性电子皮肤技术“SafeSkin”通过主动避障功能提升工业场景安全性,进一步巩固了量产应用的可靠性。
魔法原子则在2025场景战略发布会上宣布量产计划,预计年内向工业、商业领域交付400台人形机器人。公司推出的“原子万象大模型”通过快慢双模协同架构,实现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实时决策与动作控制,为量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其发起的“千景共创计划”将联合1000家合作伙伴,探索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医疗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生态链资源整合。
特斯拉等国际巨头同步加码量产进程。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2025年目标产量达5000台,2026年产能预计提升至5万台。特斯拉的量产规划带动上游零部件需求激增,国产供应链企业加速切入丝杠、传感器等核心环节,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技术创新:感知能力与通用平台突破
智元机器人通过技术革新降低落地门槛。其提出的“ADC对抗数据采集范式”结合GO-1大模型,仅需20%的传统数据量即可达成2.7倍性能提升,解决了具身智能训练数据不足的痛点。这一技术突破为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自主决策提供了新路径,有望加速服务型机器人在家庭、医疗等非结构化场景的应用。
电子皮肤技术成为人形机器人感知能力升级的关键。途见科技研发的柔性电子皮肤厚度仅100微米,集成压力、温度等多模态传感器,赋予机器人接近人类的触觉灵敏度和环境适应性。越疆科技则通过SafeSkin技术实现15厘米范围内的主动避障,将协作场景下的碰撞损伤降低90%,为工业场景人机协同提供了安全基础。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首次实现单个系统在机械臂、人形机器人等不同构型上的兼容。该平台通过大模型驱动的“大脑”与数据驱动的“小脑”协同,支持物流分拣、精密装配等高精度任务,标志着中国在具身智能操作系统领域迈入国际领先梯队。星动纪元研发的STAR1人形机器人突破电驱技术极限,以动态稳定性能完成奔跑、夹取水饺等复杂动作,展现了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量产+技术”双轮驱动模式加速渗透千行百业。随着电子皮肤、通用平台等关键技术持续突破,行业有望在2025年迎来商业化落地爆发期。
来源:金融界